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从注重规模的扩大向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转化,深化教育公平,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教育中的性别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众多学者开始反思、探讨我国教育环境中潜在的性别问题,探讨消除教育中性别偏见、性别刻板的方法,力求建立性别平等的教育导向。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其性别意识与性别态度深刻地影响着少年儿童性别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性别社会化的完成,同时,教师正确的性别态度,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起着无形的影响。本研究以教师的性别社会化、职业发展为切入点,以儿童的性别社会化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教学阶段的教师为研究蓝本,分析了教师群体的社会性别及其主要特征。并依据问卷调查的结果,从成就动机、自我接纳、舆论压力,职业指导等八个方面,了解教师在职业发展中面临的性别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不同社会性别、不同学段教师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性别问题。研究表明,教师属于社会性别双性化较高的群体,其主要特征是教师个体中兼具男性及女性个性特质占绝大多数。教师性别结构不平衡,男女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在幼儿园及中小学中女性教师为主导。进一步的研究分析表明,不同社会性别、不同学段的教师不论在早期性别教育经历、性别观念、性别意识、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多存在差异,男女教师在职业发展中亦面临不同程度的性别压力。本研究认为,教师在职业发展中面临的性别压力与成长困惑,应该获得重视,我国的教师教育应关注教师的性别社会化及职业成长。首先,教师培养应该积极关注性别问题,社会、学校、教师群体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建立重视性别问题的教育环境。同时,教师教育应关注“性别公平”,让不同社会性别的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均享有竞争、机会、沟通、发展的平等,引导教师以正确的性别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接纳自身的个性优劣、理性规划教师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