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06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11-2020年兰州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在构建耕地整理潜力分析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州市耕地整理潜力进行评价,旨在为兰州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以及在实施土地整理中确定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奠定基础。评价结果表明:(1)兰州市耕地整理潜力评价主要通过人均新增粮食产量、人均新增耕地、新增粮食产量、新增耕地系数这4个指标,从这4个指标的标准化值可以看出,某一县(区)某一指标最大其标准化值也最大,反之亦然,可见其指标值的大小影响着其标准化值的大小;在评价指标权重分布上,人均新增粮食产量﹥人均新增耕地﹥新增粮食产量﹥新增耕地系数,说明耕地整理的社会、经济效益要重于耕地面积的增加,衡量一个地区耕地整理潜力并不能以单纯的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标准,而应该全面的、多角度的考虑各种因素。(2)从县(区)耕地整理潜力综合指数来看,兰州市耕地整理潜力由大到小可分为4个等级,整理潜力最大的Ⅰ类区包括皋兰县、永登县、榆中县;Ⅱ类区为七里河区;Ⅲ类区包括西固区、城关区、红古区;安宁区为Ⅳ类区已无整理潜力。从单项指标来看,榆中县新增耕地面积最多,皋兰县经济效益最大,而永登县的社会效益最高。根据各县(区)现状可以看出,这与各县(区)的地形地貌、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状况及当地农业发展特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后根据各县(区)整理潜力级别提出不同潜力区耕地整理的发展方向及耕地整理政策建议。(3)从乡(镇)的指标权重分布来看,除红古区各乡(镇)以外,其他乡(镇)耕地整理的社会、经济效益均重于单纯耕地面积的增加,这与各县(区)评价指标的权重分布相吻合;从各乡(镇)的耕地整理潜力来看,一些靠近县(区)的乡(镇)由于经济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整理潜力较小,有的甚至没有潜力;而稍边远一些的乡(镇),或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乡(镇),由于存在有大量田坎及旱地,整理潜力还是很可观的,而且能看出位于兰州市各县(区)潜力分级前几位的县(区),其乡镇的潜力也相应的较大,最后根据各乡(镇)整理潜力级别提出不同潜力区耕地整理的发展方向及耕地整理政策建议。(4)兰州市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构建了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并划分潜力级别,指标体系不仅考虑了耕地面积的增加,还考虑了耕地整理的经济、社会效益。兰州市耕地整理项目主要分布在皋兰、榆中、永登三县,这也与此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与潜力分级的结果吻合,可见评价结果可为本区今后的耕地整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