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壶腹周围癌及胰头癌的手术治疗方法,探究不同术式之间在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肿瘤复发率以及术后生存率的差异。方法复习1998年1月至2011年1月,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实施手术治疗的142例壶腹周围癌及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部位不同分为胰头癌组(A组)与壶腹周围癌组(B组);A组又分别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A1组)与姑息性手术组(A2组);B组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B1组)、局部切除术和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术组(B2组)、姑息性手术组(B3组)。比较各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肿瘤复发率以及术后生存率的差异。结果A1组30例,其中男22例(73.33%),女8例(26.67%),平均年龄(55.30±12.00)岁;A2组36例,男性26例(72.22%),女性10例(27.78%),平均年龄(58.58±11.31)岁。B1组35例,男性病人24例(68.57%),女性11例(31.43),平均年龄(54.03±11.79)岁;B2组15例,男性病人9例(60%),女性6例(40%),年龄42-66岁,平均(53.20±7.89)岁; B3组26例,男性病人18例(69.23%),女性8例(30.77%),平均(56.62±13.45)岁。各组之间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1组中,1例患者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手术死亡率3.33%,余29例患者均于病情好转后出院,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24.72±10.11)天;A2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6.67±5.65)天,明显较A1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术后死亡率(0%)虽较A1组低,经统计学分析,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术后1例患者因胰瘘合并胆瘘死亡,死亡率2.86%,其余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24.72±10.11)天, B2组术后平均住院(16.00±3.09)天,B3组术后平均住院(16.67±5.65)天,B2、B3组均较B1组短,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2、B3组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中,共11例(36.67%)发生术后并发症;A2组共出现4例(11.11%)并发症,A1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中,共14例(40.00%)出现术后并发症, B2组1例(6.67%)出现肠梗阻,B3组共3例(11.54%)B1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2、B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B3组现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失访率均无统计学差异。A1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2.07%、35.71%、26.92%,A2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6.67%(6/36)、6.06%(2/33)、(0),A1组术后1、2、3年生存率高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6.47%、62.50%、48.39%,B2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3.33%、86.67%、86.67%,B3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42.31%(11/26)、12.00%(3/25)、0%,B1组与B2组术后1年、2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年,B2组生存率高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B2组术后1、2、3年生存率均高于B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年累计复发率B1组3.23%,B2组6.67%,B1组与B2组术后3年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局部切除术有术后住院时间短,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对肿瘤局限,直径<2cm,无淋巴结转移的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患者可作为首选手术方式。2、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术创伤小、切除范围小,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满意,对肿瘤侵及胰腺≤2cm,无淋巴结转移的壶腹周围癌患者可作为首选手术方式。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作为胰头癌及进展期壶腹周围癌的首选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