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方法对减轻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情绪方面反应及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Ⅱ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对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及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1.通过入院第二日填写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并与中国常模比较以了解入院时病人心理状态。2.实验组从入院第二日开始进行一个周期的心理干预,第一个疗程结束时再次填写上述量表;对照组正常治疗一个周期后同样填写上述量表。所得结果做统计分析。3.入院第二日及化疗三个周期后,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抽血检测血清中IL-2的含量,比较心理干预对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1.两组病人在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病人入院时SAS、SDS与中国常模比较:对照组治疗前SAS、SDS评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tSAS=6.47,P<0.01;tSDS=5.99,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干预前SAS、SDS评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tSAS=6.51,P<0.01;tSDS=6.57,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第一个疗程结束出院时SAS、SDS与中国常模比较:对照组治疗后SAS、SDS评分仍显著地高于中国常模(tSAS=4.73,P<0.01;tSDS=5.34,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干预后SAS、SDS评分接近中国常模((tSAS=0.16,P>0.05;tSDS=1.13,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后SAS、SDS比较:干预前,实验组SAS、SDS与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SAS=0.48,P>0.05;tSDS=0.02,P>0.05);干预后,实验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SAS=5.88,P<0.01;tSDS=4.77,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干预后SAS、SDS评分下降显著((tSAS=7.13,P<0.01;tSDS=6.53,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血清细胞因子含量比较:心理干预后乳腺癌病人血清中IL-2含量上升。心理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IL-2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11,P>0.05);心理干预后实验组IL-2含量与干预前相比较有明显的上升(t=16.28,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IL-2存在显著的差别(t=17.91,P<0.01)。结论:心理干预是在护士与病人相互交往中进行的,与护理技术相辅相成有同等价值,且在特定条件下往往优胜于技术护理的作用,心理干预可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去改变病人的负性心理反应,使病人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护理,促进了病人的康复。因此,开展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期病人情绪和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可以为心理干预在我国乳腺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一步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同时也更深人地探讨心理、免疫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后,作为护理工作者,应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把心理康复作为早期综合康复的一部分,针对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以促进乳腺癌病人的整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