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目的为确定同一近视患者分别使用软性角膜接触镜和框架眼镜矫正时,其相应的眼部参数是否存在差别,探讨这些差别是否与两种矫正方式的理论差异一致;为进一步探讨近视患者使用角膜接触镜矫正时眼部参数的改变及其对近视的发生发展的可能作用提供有效信息。方法2012年3月至2012年6月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对日常生活中有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经历的55名天津医科大学在读学生志愿者进行框架眼镜和软性角膜接触镜两种矫正状态下相关参数的测量,年龄20~26岁之间,单眼最佳矫正视力均≥1.0,近视散光度数均≤-1.00,均无全身疾病、屈光参差、显性斜视或弱视,无眼部器质性病变。在综合验光仪或试镜架(镜眼距均设定为12mm)模拟框架眼镜矫正状态下和角膜接触镜矫正状态下分别对被检者的单眼和双眼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反应等调节相关参数,以及远距水平隐斜视、近距水平隐斜视、远距正负融像性异向眼球运动、近距正负融像性异向眼球运动、正负相对调节和集合近点等异向眼球运动参数进行测量,其中单眼和双眼调节反应分别使用交叉柱镜主观法和MEM动态检影法两种方法进行测量。然后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矫正状态下测得参数的差异。结果55名被检者单眼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度数为(-3.48±1.40)D。用负镜法测得SCL矫正时单眼的调节幅度均小于框架眼镜矫正时单眼的调节幅度,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用交叉柱镜FCC法和MEM动态检影法测得SCL矫正时单眼的调节滞后量均大于框架眼镜矫正时单眼的调节滞后量,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用交叉柱镜FCC法和MEM动态检影法测得SCL矫正时双眼的调节滞后量均大于框架眼镜矫正时双眼的调节滞后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矫正时测得的NRA大于框架眼镜矫正时的NRA,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von Grafe法测得SCL矫正时的近距水平隐斜视小于框架眼镜矫正时的水平隐斜视,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SCL矫正时测得的近距负融像性异向眼球运动小于框架眼镜矫正时的负融像性异向眼球运动,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矫正状态下测得单眼和双眼调节灵敏度、双眼调节幅度、PRA、近距水平隐斜视、远距正负融像性异向眼球运动、近距正融像性异向眼球运动和集合近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CL矫正时相对框架眼镜矫正时高调节滞后的发现在增加近视发展的风险方面值得警惕;2.SCL矫正时测得的较高的负相对调节和较低的近距负融像性异向眼球运动表明两种矫正方式放松调节或正负融像性异向眼球运动的能力并不相同;3.本研究中的其他测量参数,如双眼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等,在两种矫正状态下的差异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从测量结果来看,两种矫正方式对这些参数的影响是不同的,临床上要加以注意,并需要进一步研究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