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五代宋初和凝、和(?)父子编著的《疑狱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案例汇编文集,辑录了春秋至五代情节复杂、争讼难决而最终沉冤得雪的案件。《疑狱集》记述了典狱者审讯断案之始末,侧重于以常识、常理、常情进行逻辑推理,并相应地介绍了司法检验方面的经验,对宋元以后“法医”著作的诞生、案例汇编的大量涌现奠定基础。其首作者和凝,身历五代各朝,后唐长兴二年(931年)任刑部员外郎,着手著《疑狱集》,“取古今史传听讼断狱、辨雪冤枉等事”。和凝之子和(?),北宋时“拜大理评事,刑部取为详覆官”,也是《疑狱集》的另一位作者,他在父亲原著的基础上“增益事类分为三卷”,又“表上之”。和氏父子的心血共同凝聚成了这部兼具史料价值与刑狱经验的著作,它不仅收罗了大量可供参考的笔记史料,同时包含的司法、刑狱经验对于后世执掌黎民“生杀大权”的司法官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目前史学界对和氏父子及《疑狱集》的认识与研究比较薄弱。就《疑狱集》本身而言,史学界关注极少,反倒是司法领域有一部分相关的研究,但均篇幅有限,推介意图明显,研究深度远远不够。首作者和凝曾任后晋宰相,也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受到了文、史研究者的关注,与冯道一同被认为是对宋初政治影响最为深远的五代文臣。另外,古代文学研究者已经对和凝的文学成就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颇丰,本文不再赘述。而《疑狱集》的续作者和(?)则尚未进入大众视野,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和氏父子生平,探讨促使他们撰写《疑狱集》的主客观诱因。和凝本性干练务实而又关怀平民,通过对其政治履历的考察即可佐证;刑部任职经历使其认识到提高典狱者的断案能力对于刑狱清明之重要性;加之,五代重治狱,基层典狱群体成型并逐步稳定,《疑狱集》应运而生。入宋,和凝幼子和(?),曾任地方知县与刑部详覆官,社会工作经验丰富,续《疑狱集》并表而上之。当然,时局的稳定以及法制进程的推进都是促进《疑狱集》问世的重要因素。此外,其时雕版印刷技术兴起,和凝作为雕版印刷术的狂热爱好者借此将作品保留下来。第二部分考察《疑狱集》的材料来源与内容特点。和氏父子所著各卷材料来源无明显差异,皆可从正史、笔记小说以及所历见闻三方面考察。《疑狱集》从正史中提取出刑狱片段使史料发挥了实用价值,取材于笔记小说并且增添作者见闻则保留了丰富的史料信息。作者的叙述方式重逻辑而轻人事,以此凸显著作的指南价值。而《疑狱集》中的案例体现出三个层面的特点:其一,精妙的取证侦察之法;其二,关心民生疾苦,不嫌事小;其三,蕴含道德伦理观念,主要涉及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由此笔者将考察和氏父子注入的个人意识。第三部分研究《疑狱集》的流传与“被吸纳”。主要通过对后续同类型著作的对比考察,来探讨《疑狱集》之“功在千秋”,如《折狱龟鉴》、《棠阴比事》等案例汇编以及法医学之开端《洗冤集录》等。《疑狱集》问世后在典狱官之间普遍流传,后人在此基础上搜罗案例,完善门类,著成了更为卷帙浩繁的案例汇编。同时,典狱者逐渐认识到案例汇编的时效性已远远不够,于是养成了记录经手案件的良好习惯,为史学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史料。随着宋代司法制度渐趋完备,典狱者对刑事案件中的检验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尸检流程不断规范,检验技术不断丰富,由此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通过内容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洗冤集录》将案例汇编中的检验经验内化,脱胎于此。史料运用上,梳理和氏父子生平将以其个人正史列传为主线,结合新旧《五代史》、《宋史》、《资治通鉴》以及《通典》、《五代会要》、《宋会要》等时政典制类史料,佐之以笔记文集,集中考察跟《疑狱集》创作有关的个人生活与仕途经历。其次,考察《疑狱集》的材料来源,主要通过对比有内容交集的正史和各类笔记小说,考察成文先后。最后,研究《疑狱集》对宋元《折狱龟鉴》、《洗冤集录》等案例汇编和法医专著的影响,将着眼于创作者及文本本身对《疑狱集》的继承与吸纳。《疑狱集》直到明清时期依然深受重视,嘉靖年间,监察御史张景作《补疑狱集》,与和氏父子旧作合为十卷,刊行于世,流传至今。嘉靖名臣、担任过延平府推官的徐阶更亲自校订,在全浙推广。像《疑狱集》这样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某一层面的著述不胜枚举,受主流研究范式的影响,这些史料蒙尘于历史的暗角,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进一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