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日两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日本文化以及多样的亚文化随之传入中国。顺应这样的热潮,日本文学作品也被大量汉译,深受中国读者喜爱。人们常说,文学作品的标题是整部作品的画龙点睛之笔。应该说,作品的标题寄托了作者的深入思考,浓缩了作品的表现世界,作为总括全文的部分,具有重要的表意功能。因此,对于读者来说,作品名也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由于文学作品标题具有如此重大的作用,因而标题的翻译也有相应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我们从文学作品名中可以窥察到特殊的时代背景、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社会文化要素以及日语的语言构造等特征。因此,在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名时,试图将原标题蕴含的创作意图、作品内容、主题等抽象内涵如实地表现出来,或是说译名与原标题在所有层面上实现完全对等是极其困难的。然而,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日本文学作品被介绍到国内,我们又不得不直面这一切实问题。为此,笔者查阅了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翻译的相关先行研究。在国内,近年来研究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翻译的学者略有增多,但学术论文依然很少。概括而言,在目前国内文学作品名的翻译研究上使用优质的翻译理论进行探讨的工作还非常有限。本文在借鉴目前为止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从文学研究角度获得的知见为最大依据,在此展开日本文学作品名的翻译研究。具体而言,在考虑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内容、读者群的受容等因素的同时,区别中日语言文化的固有差异特征,运用“动态顺应理论”(Adaptation Theory)结合实例分析并进行翻译实践。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总结说明在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名时会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超越这些困难提出更好的中文译名。本研究将指出,语言使用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针对作品标题的翻译,原作的语境影响译者对标题的理解,目标语言的语境则制约着译者对读者的传达。因此,译者应顺应作者和读者所处的心理、社交世界、文化与语言结构的差异等,根据不同种类的作品标题灵活选用加译、省略、调整语序、音译等不同翻译策略,最大程度还原标题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