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一票否决制”弊端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nko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明确研究范围,即“一票否决制”弊端之分析。在我国目前基层政府管理的压力型制度约束下,基层政府工作人员为了完成省级、市级甚至县级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不得已采取的量化细化从而把任务目标一一分解,这么一种管理的方式和控制化的评价系统。权力收之于上级、党委与政府合一,发挥权力的作用,确立目标责任制,并以行政职位或者经济奖惩作为激励,将压力和诱惑一级又一级地向下不断传播。“一票否决制”顺应了此种潮流,体现了中央和上级的权威,并使之推向最高峰。层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的坏处:“一票否决制”过度地使用施加影响压力型的体制的激励机制,使得一级政府只需要向上级政府有关部门负责,而不是向下级人民群众或者平级机构负责。最低一级的政府,既对上级要接受各种形式之考核,对内部要考核每位基层工作人员,对下还要考核各个行政村甚至各股级的部门站所干部,再建立一从顶层到底层,依靠各类检查和考核为重要指标的考核体系。检查一般来说均为定量化、使用分数制的。此种问责机制的最终结果是为了考核目标而行动,从而最第一级政府的工作只会和一票否决的目标有关,却与乡村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评价性工作”导致最低一级政府为政府服务的意愿不断下降。尤其是税制改革之后基层政府财政拮据,加剧了地方基层政府能力不足的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层政府的基本制度缺乏健全的利益补偿制度和合理的调控机制。社会福利分配不均,社会不公加剧,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的现象难以纠正。更使得基层社会结构的人民群众的参政意识提升的过程速度变缓,防止暗箱操作式执法、依照法律行使权利,迫使社会成员伸张和实现自身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的道路被堵塞,随着这些矛盾不断积聚,于是依靠另外一种看似违法的所谓“自力救济”。而公共的行政政策主要靠正确和符合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政策来实现。依赖一项政策来推动地方和基层政府的治理,曾起到过一定的治理成效,但却无法保持长久、缺乏随机应变和人治的困境,应该建立长效而又合理的机制。第二,“一票否决”不仅花样繁多,其创设的时机和实施的过程也很随意,缺乏科学依据,设置的主观性偏多。“很多部门,都在用较大的力度争取得到其所在党委以及上级党委的允许,用“一票否决”的路子来推动这项工作。”第三,“一票否决制”导致极端地执行法律,歪曲执行法律,忽略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没有得到保障,而“政绩观至上”的观点,导致弄虚作假,糊弄上级。一票否决的滥用混淆了一些政府的职能,影响全面有效地履行职责。此外还违背了赏罚有度的原则,不利于新建科学化的管理体系。
其他文献
文章利用藏文胜迹志、12世纪前后重要寺志与教法史文献,结合桑耶寺乌孜大殿的布局,对11世纪建造的西藏扎囊县扎塘寺佛殿净香殿的建筑形制及其三层殿堂的绘塑进行了复原,进而
近年来节段拼装技术突飞猛进,在适宜的环境和设计条件下,该技术可以大幅缩短工期、加快工程进度,并且能保证工程质量。本文针对节段拼装钢管混凝土桥墩(Segmental Concrete-F
企业各种业务应用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也越来越庞大,在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办公局域网维护问题日益突出和复杂化,网络的运行既要符合业务发展要求,又要安全高效可靠
利用Watkins(1989)提出的Q学习算法,基于不同相位的动态最小时间需求,并以相位通行需求时间为研究对象,以动态相位时间差为状态转换控制目标,建立了单路口交通信号控制的一种
公共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其研究范围、重点不断发展变化,单一学科、简单还原论的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需要。本文在简要回顾公共管理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研究进展的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林业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较大。同时,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推动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林业技术创新发展是现代化
在商业建筑设计中,大型商场疏散楼梯宽度以及借用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防火门作为辅助疏散出口的问题比较突出.应根据大型商场的经营性质确定其人员换算系数,选取“纯营业厅和
<正>"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初中生物新课程的课程理念。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是为了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究性实验是初
2008年,永顺县作为全省第一批试点县,以村为单位开始了对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探索;2009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在湖南省唯一的以新烟区开发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项目落
报纸
周倩的电子音乐作品是在中国的音乐情境下所作,但于其作品中,却能发现受某位西方创作者音乐哲学影响的点。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周倩的创作思维和对其作品的分析来探究周倩的电子音乐,同时将其与约翰·凯奇的音乐哲学思想作比较。本文中首先分析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周倩为古筝和预制型电子音乐而作的5.1声道作品《曲水鸣韵》与为琵琶与预制型电子音乐而作的《涟漪》,探究其作品中声音材料形态组合的顺应性,并对其作品中大片段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