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三年生春甜桔(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Chuntianju)为材料,研究了生草栽培对柑橘园土壤微生物变化动态及树体生长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在果园实施三个处理:清耕区,生草区,刈割区。对各区域的生草覆盖率,生草种类及生草量进行调查。清耕区几乎没有杂草出现,生草区与刈割区的生草覆盖率均达到了100%,生草区的草种类和生草量均最多,出现了一些大型的恶性杂草,刈割区的生草种类和生草量则较少,且多为禾本科等小型杂草。
对各区域的细菌、放线菌、真菌三种土壤微生物类群进行数量统计,结果发现:生草区与刈割区的细菌数量都较清耕区数量多,除11月与1月的生草区比刈割区细菌数量多以外,其余时期都是刈割区比生草区多;放线菌数量也呈现出与细菌相同的趋势,生草区与刈割区的放线菌数量均多于清耕区,而生草区与刈割区比较时,只有7月份刈割区多于生草区;真菌数量在清耕区全年各个时期没有明显变化,在生草区与刈割区数量变化较大。提取各处理区域果园土壤的DNA进行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指数以生草区的最大,刈割区居中,清耕区最小。对微生物数量统计分析得知,生草栽培可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同时也使该区域的微生物类群得到了很大的丰富,这种趋势与生草量呈正相关。
实施生草栽培处理18个月后,生草栽培使柑橘园的酸性土壤pH值上升,并且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及有效氮含量。生草栽培对有效磷及有效钾的含量影响呈现相同的规律,生草区最高,清耕区次之,刈割区最低。
各处理区域土壤含水量受气候影响变化较大,但各区域的变化情况不同,在干旱季节生草区与刈割区的土壤含水量均较清耕区大,这表明生草栽培对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起到了缓冲作用,而且含水量与生草量正相关。
清耕区的秋梢生长量最大,刈割区次之,生草区的秋梢生长量最小。柑橘根系活力受土壤温度的影响较大,同时也与生草量正相关,生草区的根系活力最大,刈割区次之,清耕区的根系活力最弱。老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表明,清耕区在9、10两个月均最大,之后逐渐降低,到1月时降为最低,而其余两个区域逐渐增加,到12月之后开始降低,这表明了生草栽培可能延长叶片的功能期。调查各区域的杂草与柑橘根系竞争情况,柑橘根系长度在生草区较大,刈割区次之,清耕区较小;而柑橘根系直径则为清耕区较大,刈割区次之,生草区较小,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杂 草根系长度在生草区显著大于刈割区,刈割区的杂草直径则显著大于生草区。
各处理区域的果实产量及品质以生草区和刈割区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清耕区,而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低于清耕区。而生草栽培对果实产量、单果重、果皮厚度及Vc含量的影响不大。因此,生草栽培在未影响果实产量的情况下改善了果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