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中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从90年代的固定电话和广播电视并行发展阶段,到进入21世纪移动和宽带并行快速发展阶段,到2009年3G在中国正式商用,中国正式步入移动、宽带、电视融合发展“快车道”。信息通信技术(ICT)不断创新、扩散、融合,催出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标志的“四新经济”,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进一步推进工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智能化的发展。随着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终端硬件技术快速迭代,产业间深度融合,ICT创新为国民经济增长释放新动能,充分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战略性、倍增性和辐射性作用,ICT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因此,对ICT创新扩散效应研究具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传播理论和数量经济理论,采用空间计量的分析方法,围绕创新扩散的传播效应和驱动效应探索性地提出了 ICT创新扩散“网络范式”的内在逻辑及测度方法。首先,应用传播理论提出ICT创新扩散传播的驱动方式,即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和创新客体的模仿行为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基于供给侧和需求侧提出了 ICT创新扩散传播的“四种动力”,即供给侧的技术创新和融合创新成为ICT创新扩散传播的新动力,需求侧的业态创新和需求进化成为ICT创新扩散传播的新引擎;基于ICT扩散传播路径的视角,提出ICT创新扩散传播的“三种路径”,即层次传播、梯度传播和时空传播;其次,运用数量经济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的分析方法,在综合考虑政府监管、区位资源、区域经济、产业资源供给、采用者消费支出和时空效应等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提出ICT创新扩散驱动效应,并运用面板数据动态SAR模型对其创新扩散驱动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和研究。ICT创新扩散传播效应和驱动效应研究及计量分析方法为实证分析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根据扩散的“S型”曲线传播理论,结合ICT产业特点对Bass模型进行探索性研究,并提出非累计Bass模型更适合测度ICT创新扩散传播的驱动方式,即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驱动和创新客体的模仿行为驱动。基于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驱动和创新客体的模仿行为驱动的双重视角对其创新扩散传播的驱动方式进行探讨。此外,在模型估计方法上,本文选择了多种现代智能迭代算法对非累计Bass模型进行拟合估计,结果表明遗传算法的估计效果更佳。最后,运用非累计Bass模型对中国ICT总体、分业务类型、分经济区域、分城市等级、分行政省份和28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创新驱动和模仿驱动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计算出288个城市的年度创新扩散速度,作为ICT创新扩散驱动效应研究的被解释变量。本文运用数量经济理论和空间计量的分析方法,基于空间距离权重矩阵构建面板数据动态SAR模型来研究ICT创新扩散的驱动效应,并将时间和空间效应因素考虑进来,较以往应用面板数据静态计量模型向前迈进了一步,进一步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更客观、更科学,并揭示了中国ICT创新扩散驱动效应的基本规律。ICT创新扩散驱动影响因素包括区位资源、区域经济、产业资源供给和采用者消费支出四个维度共10个因素,并考虑了 ICT技术演进、政府管制改革、行业重组与变迁等隐性因素。运用Matlab软件采用拟极大似然法对动态SAR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找出各个因素对ICT创新扩散的驱动力及影响力。同时,通过动态SAR模型不仅对影响因素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溢出效应进行分析,还对影响因素的城市间的流入和流出效应进行探索性分析。此外,从ICT业务类型和城市等级两个方面对其创新扩散的传播效应和驱动效应差异做进一步分析。因此,ICT创新扩散驱动效应的研究方法为空间计量经济学向其它领域拓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最后聚焦中国信息通信技术(ICT)创新扩散效应研究的主要结论,并结合ICT产业特征及未来演进与发展,针对加快ICT创新扩散提出了“三种传播效应”和“四种驱动效应”的两个方面七条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