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加重,污水中氮、磷的排放标准也日益严格。传统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聚磷菌与反硝化菌争夺碳源及泥龄不一致,脱氮、除磷效果很难同时满足要求。反硝化聚磷菌(DPB)的发现,成功解决了这一矛盾,实现了“一碳两用”,为脱氮除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利用反硝化脱氮除磷理论,对DPB进行生物特性分析,进一步研究菌株的生长及脱氮除磷特性,为菌株在生物强化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是以已分离纯化的3株DPB菌株为菌源(来自于稳定运行的An/O/A/O-SBR系统厌氧末期的活性污泥中),进行菌株的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判定;通过改变培养菌株的生长条件,温度、pH值、碳源种类、电子受体浓度等,考察菌株的最佳生长环境及最佳脱氮除磷条件;对三株菌株进行复配,研究混合菌株的脱氮除磷效果,并确定最佳混合比例;采用静态试验,向稳定运行的模拟SBR系统中,加入纯菌液,对比生物强化系统与未强化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已分离纯化的3株DPB菌株中两株为戴尔福特菌株(Delftia),分别命名为De2号和De3号,一株为假单胞菌株(Pseudomonas),命名为Ps5号,测定三株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试验结果与戴尔福特菌属及假单胞菌属的特性—致;测定菌株生长曲线可知,De2号、De3号和Ps5号菌株的对数生长期分别为6~12h、6~15h和5~16h。考察环境因子对菌株除磷脱氮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0~30-℃时,De2号、De3号和Ps5号菌株的除磷率超过65%、80%和68%,脱氮率超过68%、84%和75%;当pH值为7.5时,De2号、De3号和Ps5号菌株的除磷率分别为73%、87%和79%,脱氮率分别为75%、85%和80%;乙酸钠为碳源时,三株菌株的除磷脱氮效果最好,除磷率分别为76%、88%和78%,脱氮率分别为70%、86%和75%;以NO3-为电子受体,NO3-浓度为30~40mg/L时,三株菌株的除磷率分别在76%、87%和76%以上;当以NO2-为电子受体,NO2-浓度为20~25mg/L时,三株菌株的除磷率分别在65%、74%和72%以上。以NO2-为电子受体,培养三株菌株21h后,De2号、De3号和Ps5号菌株的除磷率分别为74%、81%和75%、脱氮率为81%、85%和82%。将De2号和De3号菌株按1:2的体积比进行混合时,脱氮除磷效果最好,除磷率为91%、脱氮率为92%。当De2号、De3号和Ps5号菌株在2:4:3比例下进行混合,培养12h时,除磷率达91%、脱氮率达96%,脱氮除磷效果最好。生物强化试验结果表明,投加复合菌剂后对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提高8%和6%,在达到同—处理效果时,反应时间缩短30min,出水效果满足国家规定的《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将DPB菌液投加到稳定运行的SBR脱氮除磷系统内,可提高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同时还可以缩短反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