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硝化聚磷菌特性及其生物强化试验研究

来源 :沈阳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2825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加重,污水中氮、磷的排放标准也日益严格。传统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聚磷菌与反硝化菌争夺碳源及泥龄不一致,脱氮、除磷效果很难同时满足要求。反硝化聚磷菌(DPB)的发现,成功解决了这一矛盾,实现了“一碳两用”,为脱氮除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利用反硝化脱氮除磷理论,对DPB进行生物特性分析,进一步研究菌株的生长及脱氮除磷特性,为菌株在生物强化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是以已分离纯化的3株DPB菌株为菌源(来自于稳定运行的An/O/A/O-SBR系统厌氧末期的活性污泥中),进行菌株的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判定;通过改变培养菌株的生长条件,温度、pH值、碳源种类、电子受体浓度等,考察菌株的最佳生长环境及最佳脱氮除磷条件;对三株菌株进行复配,研究混合菌株的脱氮除磷效果,并确定最佳混合比例;采用静态试验,向稳定运行的模拟SBR系统中,加入纯菌液,对比生物强化系统与未强化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已分离纯化的3株DPB菌株中两株为戴尔福特菌株(Delftia),分别命名为De2号和De3号,一株为假单胞菌株(Pseudomonas),命名为Ps5号,测定三株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试验结果与戴尔福特菌属及假单胞菌属的特性—致;测定菌株生长曲线可知,De2号、De3号和Ps5号菌株的对数生长期分别为6~12h、6~15h和5~16h。考察环境因子对菌株除磷脱氮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0~30-℃时,De2号、De3号和Ps5号菌株的除磷率超过65%、80%和68%,脱氮率超过68%、84%和75%;当pH值为7.5时,De2号、De3号和Ps5号菌株的除磷率分别为73%、87%和79%,脱氮率分别为75%、85%和80%;乙酸钠为碳源时,三株菌株的除磷脱氮效果最好,除磷率分别为76%、88%和78%,脱氮率分别为70%、86%和75%;以NO3-为电子受体,NO3-浓度为30~40mg/L时,三株菌株的除磷率分别在76%、87%和76%以上;当以NO2-为电子受体,NO2-浓度为20~25mg/L时,三株菌株的除磷率分别在65%、74%和72%以上。以NO2-为电子受体,培养三株菌株21h后,De2号、De3号和Ps5号菌株的除磷率分别为74%、81%和75%、脱氮率为81%、85%和82%。将De2号和De3号菌株按1:2的体积比进行混合时,脱氮除磷效果最好,除磷率为91%、脱氮率为92%。当De2号、De3号和Ps5号菌株在2:4:3比例下进行混合,培养12h时,除磷率达91%、脱氮率达96%,脱氮除磷效果最好。生物强化试验结果表明,投加复合菌剂后对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提高8%和6%,在达到同—处理效果时,反应时间缩短30min,出水效果满足国家规定的《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将DPB菌液投加到稳定运行的SBR脱氮除磷系统内,可提高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同时还可以缩短反应时间。
其他文献
近年来,建筑行业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新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行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满足了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支模施工技术本身具有承载能力强等特点,
文章以实际工程为例,阐述了盾构的特点及类型,基于管片拼装环缝衬垫的作用,研究了盾构施工中的典型拼接方法及进洞时的相关技术措施,并提出了几点盾构机的应用注意事项,以进
从强化微观混合和传质的角度出发,提出采用新型的撞击流-旋转填料床(IS-RPB)反应器制备纳米氢氧化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纳米激光粒度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
花岗岩开采时会产生大量的岩石碎屑和粉尘,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粉尘随大气、水体环境输运介质迁移扩散,影响范围大。为控制沿海花岗岩矿区粉尘对环境系统的影响,本论文以荣成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发注重,从而带动了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对九华山健康产业、旅游产业的耦合进行分析,提出了九华山
本文指在探讨医院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辨证关系。结合医院的特点,开展积极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从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人才的开发,资源的利用,形成健康教育传播势头诸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