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guoren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危机后,实体经济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研究也逐渐丰富。当前中国金融规模日益增长,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但同期实体经济增速却呈现放缓趋势,“金融资源脱实向虚、实体经济有效投资不足、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讨论引起广泛关注。此外,由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不均衡现象显著,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效果各有特点,因此,深入分析当前区域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相互关系,考察二者失衡发展原因,对协调二者发展状态、促使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质量、更有效率的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研究顺应党中央的政策要求,结合中国总体及区域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增长现状,对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与实体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量化,基于面板门槛模型,检验全国层面下与区域层面下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非线性关系及作用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从不同维度进行衡量,其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明显不同。全国层面下,除金融发展效率未能体现门槛效应外,其他两个维度上都存在门槛效应,表现为金融发展规模与金融发展深度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效果大小不同,但都在高于门槛值后作用效果减弱。分区域层面下,以金融发展规模为门槛变量时,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会减弱其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效果,其中,东部地区促进作用下降幅度较大;以金融发展深度为门槛变量时,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深度对实体经济增长都表现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西部地区促进效果较强,而在东部地区二者的非线性关系尚未显现;以金融发展效率作为门槛变量时,随着金融发展效率的提升,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效率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将减弱,特别是西部地区作用效果会由正向作用变为负向作用。最后,根据具体发展实际与实证结论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鼓励相关政府部门切实落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实施政策,合理引导各地区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的持续、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向“高质量”转型的阶段,金融市场改革是经济发展解压赋能的重要“催化剂”。而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观念下,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大的支持。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科创板应运而生。科创板设立目是为了支持国家战略,使得那些拥有关键的自主知识产权、科创能力有显著、围绕核心知识产权开展生产和经营,且具有较为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市场信赖度和认可度较高,有良好
学位
近年来,S省在以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考核的基础上,逐步研究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算绩效管理,以期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效益,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是S省最先开展绩效管理的专项资金之一,多年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为开展其他专项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可参考的模板。但由于我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起步较晚,从实践探索来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绩效评价还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