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当代研究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stefanie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马克思阶级理论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及对其的回应,而对这一问题的揭示主要建立在对当代社会“去阶级化”现象与马克思阶级理论关系考察的基础上的。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结构如下:导论部分交待了马克思阶级理论在当代的处境和所遇到的挑战,并分析了可能的解决路径。正文部分共分四章。前两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阶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东西方社会的实践,题目分别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传播和实践”。后两章主要讨论“去阶级化”现象对马克思阶级理论提出的挑战及对其的回应,题目分别为“‘去阶级化’现象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挑战”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当代解析”。如上所述,文章一共从两大部分四个方面对马克思阶级理论在当代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第一章题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主要从理论来源和文本解读、历史和逻辑等角度介绍了马克思阶级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征。第一节论述了马克思阶级理论的主要来源,即从古希腊学者到近代学者的阶级观。说明马克思阶级理论一方面从以往的阶级理论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又与以往的阶级理论根本不同,突出马克思阶级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意义。第二节论述了马克思关于阶级形成的理论。首先介绍了马克思关于阶级的概念,阐明阶级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这是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基点和出发点。接下来分别从阶级的起源、从“自在的阶级”到“自为的阶级”、不同社会形态阶级结构的形成三个方面从抽象到具体论述了马克思关于阶级形成的观点。第三节论述了马克思关于阶级存在的理论。首先论述了阶级存在的含义,把阶级存在与阶级斗争区别开来,说明有阶级存在不一定有阶级斗争。接着论述了阶级存在的形式:经济存在、政治存在和文化存在,以及阶级存在的实质是人的异化。最后论述了马克思关于各阶级社会的阶级构成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主要特征。第四节论述了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主要阐述了阶级斗争的含义、作用及阶级斗争史与人类文明史的关系。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阶级学说中最具特色的理论之一。通过本节的阐述,阐明阶级斗争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节论述了马克思关于阶级消灭的理论,阶级消灭即人类解放,这是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归宿点,也是马克思本人的社会理想。本节依次论述了阶级消灭的含义、实质和途径。特别指出消灭阶级就是消灭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并不是消灭作为统治阶级的个人,而阶级消灭的实质就是异化的扬弃和人的复归的统一。第二章题为“马克思阶级理论的传播和实践”,阐述了马克思阶级理论自诞生后在东西方社会的进路和影响。第一节论述了马克思阶级理论在西方革命实践中的检验和发展,主要以1848年欧洲革命和巴黎公社为例。1848年欧洲革命尽管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它为社会主义革命扫清的道路,是马克思阶级理论诞生后在西方革命实践中第一次检验和发展。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专政的政权,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为马克思阶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第二节论述了马克思阶级理论在东方的传播和发展,主要以俄国和中国为例,阐述了阶级理论在两国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具体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三节对马克思阶级理论实践进行了比较。首先对阶级理论东西方实践进行了比较,也就是对1848年欧洲革命和巴黎公社时期的革命实践与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实践加以比较。接着又以20世纪70年代为限,对东西方革命与建设时期的阶级理论实践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比,考察不同情况下马克思阶级理论实践的不同特点,以便更好的揭示其发展规律。第三章题为“当代‘去阶级化’现象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挑战”,通过对“去阶级化”现象与马克思阶级理论关系的考察来揭示马克思阶级理论在当代面临的困境并从中透视其未来发展方向。第一节论述了“去阶级化”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新技术革命提供的经济基础以及“全球化”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第二节论述了“去阶级化”现象的含义、内容、实质和形成。“去阶级化”现象指当代社会生活中“阶级对立减弱、阶级关系趋向合作”的现象以及对此进行评论的“‘去阶级化’理论”现象。第二节论述了东西方“去阶级化”现象的主要内容和实质。在西方,“去阶级化”现象经历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阶级意识淡薄、中间阶级壮大以及在理论上无产阶级被资产阶级所“同化”、“中间阶级”不属于工人阶级、“去阶级化”等几个阶段的发展。在东方,“去阶级化”现象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前苏联的“三和两全”理论是“去阶级化”现象的变异,而中国的“去阶级化”现象则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当前在理论界兴盛的阶层分析理论。“去阶级化”现象的实质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最后论述了东西方“去阶级化”现象形成的不同路径,说明“去阶级化”现象从反面论证了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有效性。第三节论述了“去阶级化”现象对马克思阶级理论提出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现实和理论两个层面。从现实层面来讲,“去阶级化”现象的出现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阶级状况的一些预测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从理论层面来讲,“去阶级化”现象的出现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实用性提出了质疑等。通过对这些挑战的阐述,揭示马克思阶级理论在当代受到的冲击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路径。第四章题为“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当代解析”,论述了马克思阶级理论对“去阶级化”现象挑战的回应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节论述了当代阶级问题产生的全球化视域。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两种制度和两大阶级的合作;另一方面也加强着全球范围内的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可以说,“全球化”是准确观察和了解当代社会阶级问题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第二节论述了“去阶级化”现象背后的阶级问题,这既是对马克思阶级理论所遇到的挑战的回应也是对当代社会阶级问题的客观分析。本节从当代社会仍是个阶级社会、当代社会的革命主体、阶级斗争、阶级结构、阶级分析、阶级划分等几个方面回应了“去阶级化”现象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挑战,同时,当代社会阶级问题的存在也是马克思阶级理论创新和发展的现实基础。第三节论述了阶级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首先比较了马克思阶级理论与社会学分层理论的异同。其次阐述了马克思阶级理论创新的一个原则,即“义”的原则,也就是“公正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阶层理论及其与社会学阶层理论的关系,认为马克思的阶层分析实际上是阶级阶层分析,强调在重大历史事件变革和社会变迁、阶层对阶级的依附性以及阶级阶层矛盾冲突时用马克思的阶层分析理论,对马克思阶层分析与社会学阶层分析做了重新的定位,厘清了迷雾,拓展了马克思阶级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空间和方向。结语部分提出了与“去阶级化”对应的“阶级化”概念,对“阶级化”和“去阶级化”的关系做了辩证分析,并探讨了从“阶级化”到“去阶级化”的道路,认为“去阶级化”的实现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向现实的转变,主张要创造条件,促使从“阶级化”到“去阶级化”的转换。
其他文献
直升机航拍巡检输电线路是复杂地理环境下的一种有效措施。目前对航拍图像的分析主要借助于人工观察的方法,其效率低且会发生故障漏检或误检的情况,提出一种通过计算机软件自
近代中国内外交困,尤其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和文化渗透,陷中国于亡国亡种的空前危机,章太炎等一批志士仁人缘于对民族和文化的强烈危机意识,积极反思中国传统文化
<正>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陶泉乡花驼村经202省道到达涉县西达镇40多分钟的车程,自涉县县城赶过来的县委宣传部李东旭同志,在西达大桥附近与我们会和。在西达村原党支部副书记
财务腐败问题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涉及了社会、思想、经济、体制等诸多方面。本文以博弈的视角,着重分析了腐败的形成机理,并相应提出了解决思路,同时还对高薪养
就大型压缩机驱动电机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主要探讨了同步电动机、励磁发电机的技术方案,最后对相关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大型压缩机驱动电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借
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目前正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长期计划体制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随着社会经济的
随着我国水力资源的不断开发,一些大型、特大型水电站相继进入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这些水电站在电网系统中均是重要的骨干电源,同时也是电力系统动态负荷的主要承担者,占有
自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在“牙买加协议”下的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美元本位”的时代。尽管美国经常项目长期逆差,但是美元作为现今最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法人制度的不断完善,以自然人作为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数量逐渐增加,因继承而发生的股权变动问题如何处理,也已经越来越成为现实中重要的
古埃及人信奉多神崇拜。在古埃及的神话中,各种不同的神祇不仅扮演着特定的角色,而且体现着不同的功能。在古代埃及众神中,有些女神比其它的神灵拥有更高的地位并博得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