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率不完全传递现象被认为是国际宏观经济学“六大谜题”之一。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汇率传递理论,将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海关数据》相匹配,得到企业-产品-市场-年份维度的高度细分数据,首先测算了中国的出口汇率传递水平,然后基于中国60%以上的出口企业会同时进行进口这一事实,构建了进口强度与市场份额指标,综合研究企业层面进口与出口因素对出口汇率传递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出口整体汇率传递水平很高,接近完全传递,意味着汇率作为平衡国际收支工具的相对有效性;行业间出口汇率传递水平差异明显,说明存在影响汇率传递的行业内因素;进口强度与市场份额在企业间存在较大差异,近似服从帕累托分布;进口强度越高,市场份额越低的企业倾向于表现出更低的汇率传递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份额对汇率传递的影响是非对称的,只有那些市场份额很低的企业才具有较低的汇率传递水平,这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存在大量的中小型出口企业但是整体的汇率传递水平却很高。 为了解释进口强度与出口汇率传递之间的负向关系,本文根据进口中间品的货币特性与技术特性提出了进口强度(或者可以说是进口中间品)对出口汇率传递影响的直接机制与间接机制,并对这两种机制进行了检验。直接机制:进口汇率传递水平较高条件下,进口中间品价格会受汇率波动的反向影响,企业采用进口中间品进行生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对冲”汇率风险,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对进口中间品组合主动调整来来降低汇率风险,即企业对冲汇率风险的能力随进口强度的提升而提升。企业的进口强度越大,企业采用进口中间品生产所能够抵消的汇率变动对以外币表示的总体生产成本影响的程度越大,出口的外币价格越趋于稳定,汇率传递水平越低。间接机制:考虑进口中间品与本国相关产品的技术优势,企业采用进口中间品生产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率。由于面对汇率变动,生产率越高的出口企业越倾向于调整其出口产品的数量而不是以目标国货币表示的价格,即汇率传递水平更低。因此,进口强度能够通过企业生产率来影响汇率传递,这是进口强度对出口汇率传递影响的间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