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目的是通过对全市性公园布局的分析,使太原市全市性公园布局趋于更加合理。首先介绍了文章中用到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以及研究区概况,包括服务半径的定义,公园的定义和分级等。依据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公园绿地区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题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五类,综合公园中包括全市性公园和区域公园,本文只对太原市的全市性公园进行研究。
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对全市性公园的服务半径进行了讨论。依据商业圈的形式将服务半径分成三个级别,由里及外分别为最佳服务半径,次级服务半径和边缘服务半径。通过社会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将太原市五个全市性公园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计,得到全市性公园的整体情况。利用SPSS 11.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得出:①随着服务半径的增大,受访者到公园的频率呈减少趋势;②公园的服务半径与受访者的年龄段呈显著的负相关,即随着服务半径的增大,受访者的年龄段趋于年轻化;⑧随着服务半径的增大,受访者到达公园所花费的时间也增多;④受访者到公园所采用的交通方式速度的快慢与公园服务半径大小之间成正相关,即服务半径越大,受访者采用的交通方式的速度越快。
在做描述性统计分析时,可进一步得到以下结果:①随着距公园距离的增加,单位面积到公园的受访者人数呈递减的趋势,超过2000m时,单位面积到达公园的人数小于1%,可以将2000m左右看作是最佳服务半径;②从服务半径距离500m到2000m范围内,人数的增幅较小,是由于公园服务面积的增幅较小,中间从3000m到5000m的服务半径范围内,人数增幅突然变大,原因是公园的服务面积的增幅变大。超过10000m时,即使服务半径增幅更大,但是人数增幅很小,这主要是到了公园服务范围的边缘;③全市性公园中的居民数量在5000m距离之前和5000m距离之后有较明显的变化,可以将5000m左右看作是次级服务半径;④公园服务半径超过10000m时,受访者人数小于5%,可以将10000m左右看作是全市性公园的边缘服务半径。在此基础上,考虑如果将五个公园单独分开来看,他们之间的服务半径存在重叠。在最佳服务半径存在重叠的地方,利用断裂点理论的推演,通过两两公园间的距离及公园的规模计算出断裂点。
通过上述结论,进一步分析了太原市全市性公园布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关于全市性公园下一步建设的方法。最后对太原市全市性公园布局提出具体建议,包括汾河公园的向南扩建和长风东街附近公园的新建,以及北部尖草坪区南寨公园的开发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