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篇章中作者身份和读者身份的研究备受关注。以往研究主要探索了学术论文和二语学生文章中作者身份或读者身份的体现(Tang & John, 1999; Ivanic & Camps, 2001; Hyland, 2002,2005;Ouyang & Tang,2006)。本文以篇章中的互动性为前提,把作者身份和读者身份都包括在研究范围内,旨在明确地探索作者和读者在文本中的互动关系。并且,与以往研究的语类不同,本文以报纸专栏文章为研究对象。报纸专栏是作者与读者进行互动与交流的窗口,其中的作者和读者身份会体现得更为明显并有其独特的特征。因此,本文通过对由中、美专栏作家所写的英语专栏评论文章中人称代词I, we和you的定量和定性研究对比分析,探讨作者和读者身份的体现情况,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相关的文化因素。本研究中,作者身份是指作者通过修辞选择在文本中体现出的自己的形象。读者身份是指作者通过修辞选择在文本中体现出的读者形象。本研究采用了30篇China Daily和30篇Chicago Tribune的议论性专栏文章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分为定量和定性两部分。定量研究是对人称代词I, we,you的频率分析。第一步是对I, we,you在文章中出现的词项和词频总量进行统计,包括主格,宾格和所有格(I, me, my, we, us, our, you, your)。第二步是通过对人称代词的篇章功能和语义所指进行分析,找出中美专栏文章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其中通过对第二人称代词的研究探索作者和读者之间不同的互动关系。定性研究是用文化身份理论和面子理论对定量研究的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探索可能影响此结果的文化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专栏作家作为英语写作的专业人员在体现作者身份方面已经基本跟母语为英语的作者保持一致。中、美专栏作家都大量使用I来体现他们是观点的持有者并保持其权威性,同时都大量使用we寻求读者的认同并维持与读者的和谐关系。尽管如此,中、美作家在体现作者身份方面仍有细微的差别。第一,中美作者用个人的经历去引出或论证观点的方式是不同的。中国专栏文章通常是在开头由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件或所见所闻引出要讨论的话题,并进行论证。而美国专栏作家往往会开门见山地提出话题,而在讨论过程中用自身经历来论证观点。第二,中国专栏作家有时会用“we Chinese”这种说法来强调作者和读者的民族身份。关于读者身份,美国专栏作家似乎要比中国专栏作家更注重读者身份的体现。而且,中美专栏作家似乎采用不同的策略来与读者进行交流。美国专栏文章像是作者和读者面对面的对话。作者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读者。而中国专栏作家似乎倾向于通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来得到读者的认同。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显示了作者和读者之间潜藏的不同关系:美国专栏文章中作者具有更高的权势地位,是意见的主导者;而中国的专栏文章中作者则似乎把自己和读者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希望自己的意见得到读者的广泛接受。这些差异可以用Scollon & Scollon面子理论进一步解释。美国作家倾向用独立性面子策略,更注重自己观点的提出而伤害读者的面子。中国作家倾向用包含性面子策略,更注重获得读者的认同而保护读者的面子。这种倾向性似乎体现出美国作家受到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而中国专栏作家受到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总之,对专栏文章中作者和读者身份的研究是对写作中作者和读者身份研究的扩展。本研究的发现可以应用于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新闻专栏中作者和读者之间关系的建构,以及不同文化中作者与读者互动所使用的不同策略。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语料的数量有限。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对更多的语料进行分析。此外,对人称代词篇章功能的分类较为笼统,可以在对专栏文章语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较为详细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