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之所以高度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集聚现象,是因为它能够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持续的竞争力,是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理论上,Marshall把这种竞争优势归结于外部经济。Baldwin等人则认为,生产率水平较高的企业选择进入集聚区或大城市带来了这些地区生产率的提高。集聚区或大城市企业生产率的“溢价”是不同生产率水平的企业自选择的结果,这是一种企业竞争带来的“分类”效应。 本研究在Baldwin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把企业异质性纳入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中,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产业集聚的机制和效率。在理论层面,本研究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成本关联和需求关联思想同企业异质性理论结合起来,首先把企业分为高生产率和低生产率两种,然后同时考虑进入核心区带来的外部经济和“分类”效应,在理论上说明随着运输成本下降,一个高生产率的企业进入核心区会带来更多高生产率的企业进入,从而带来激烈的竞争,以至于得不偿失。每一个高生产率的企业预期到这一点,都不会首先选择进入核心区,所以进入核心区的是低生产率的企业。在实证层面,本研究首先阐述两种集聚微观机制的实证涵义,再运用广义伽马估计的方法,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角度对上述两种微观机制进行识别和检验,并进一步分析经济地理的各种因素对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外部经济和“分类”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并不是任何时候集聚都带来生产率的提高。 本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简要地回顾新经济地理学和异质性企业的相关理论。第三章运用一个简单的数理模型推导出,随运输成本下降,低生产率的企业会率先集聚,而高生产率的企业则保持原状的逻辑,并以此作为全文分析的理论基础。第四章运用1999-2007年广东微观企业的数据,通过构建相关指标,从区域和产业两个角度对广东产业集聚的现状进行说明。第五章和第六章是从区域和行业的视角检验第三章所述的两种集聚微观机制。首先,运用拓展的广义伽马估计分析方法,对划分的43个区域和27个行业的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偏度、离散程度和均值进行估计,然后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区域和行业的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偏度、离散程度和均值。第七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1999-2007年,广东地区产业集聚达到了较高水平,但行业集聚水平仍然较低,核心区产业同构的现象比较明显。第二,1999-2007年,在广东产业集聚的过程中,相对于外部经济来说,“分类”效应的作用更加明显。企业向核心区集聚带来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外部经济的作用。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第三,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首选进入核心区是低生产率的企业,高生产率的企业留在外围区。分类效应起到了“集聚力”的作用,广东核心区的企业生产率平均水平要低于外围区。第四,核心区比重越高的行业,外部经济作用越明显,反之,则“分类”效应作用越明显。第五,从区域的角度来说,出口显著影响了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形状,但从行业的角度来说,这种影响并不显著。从区域的角度来说出口促进了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这说明贸易自由化确实起到了资源再配置的作用,它使高生产率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从而淘汰了生产率较低的企业。第六,从行业的角度来说,国有经济显著地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率分布。这说明即使在广东这样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地方保护、分割和不平竞争等因素仍然显著地影响着微观企业的经济行为。这意味着,在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较高水平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将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