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由快速的“版图扩张”逐步转向强调内涵的“存量优化”。在这一新形势下,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对城市已建成空间的优化完善、挖掘潜能,并密切关联城市中不断涌现的新要素、新动态,已成为城市迈向更高品质,实现更优职能的重要且必由的发展路径。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切实建立起“人”与“城市空间”的科学联系成为当代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迈向更优化、更理性、更微观的重要途径,“行为规律”成为联系二者的关键要素。行人微观仿真方法通过以数字工具模拟人的多项行为规律,进而在集合层面建立起某一城市空间范围内的综合行为动态规律。以对相关规律进行数字再现与分析为基础,能较为全面地诠释城市空间发展、变化的内在需求与动力机制。 本文从城市设计的微观视角,定义了行人行为受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的城市空间——站点影响域,适应性便成为了站点影响域与其所处城市空间之间相互协调的研究重点。已有的适应性评价研究缺乏对行人适应性的关注,行人微观仿真的引入正好支撑了这一部分的研究,并可推进其量化评价过程。 论文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作为研究对象,以其适应性评价体系为研究重点,通过文献研究、调研问卷、仿真模拟、案例应用等多种方法研究站点影响域适应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并在实际案例中进行检验与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①“研究缘起”,即论文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在介绍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研究动态的前提下,阐述了研究的缘起。城市设计呈现精细化发展的趋势,轨道交通不断植入城市,各种新问题陆续涌现,促使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站点影响域的提出,并将适应性的概念与行人微观仿真工具引入研究之中。 ②“概念解析”即论文的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明确了站点影响域及其适应性的定义,剖析了站点影响域交通、空间、经济、行人四方面的适应性内涵,为适应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③“特性分析”即论文的第三章的主要内容,确定微观行为尺度为研究聚焦点,进而分析行人微观尺度的步行行为特性特别是自组织现象,以此为基础,探索行人步行行为微观尺度的仿真需求,对行人的步行行为参数进行取舍。然后针对仿真需求选取仿真模型和仿真平台,并对其仿真效果进行检验,最后总结出行人微观行为仿真方法。 ④“体系构建”即论文的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在总结站点影响域适应性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的前提下,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综合运用信度效度检测、模糊德尔菲法、数据归一化等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检测、筛选、量化与标准确定,完成站点影响域适应性评价体系。 ⑤“实例检验”即论文的第五章的主要内容,选取重庆市渝中半岛辐射区域为研究范围,对区域内的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进行划定、分析、分类,并选出每一类型的典型站点影响域进行适应性评价。接着描述了具体的评价过程及方法,并针对评价过后的不足之处提出优化建议,检验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⑥“案例应用”即论文的第六章的主要内容,选择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未建成站点——沙正街站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三个设计方案的站点影响域进行适应性评价,分析比较其评价结果,并提出方案选址和优化建议。 面对轨道交通植入城市空间产生的新问题,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的提出是站点周边城市空间研究的新视角,行人微观仿真工具的介入推动了城市设计数字工具的更新,站点影响域适应性评价体系也得到了补充。作为一种方法,是城市空间研究的一次大胆探索;作为一种工具,希望对以后的城市设计研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