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电影文本探讨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中产阶层”形象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电影在建构与表达这个群体时所呈现的变化轨迹。“中产阶层”是指在市场资源配置与社会纵向流动过程中形成的、介乎于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的“中间阶层”,其包含的群体在不同时期可以变化;同时社会意识中的“中产阶层”是官方话语、媒介话语和艺术文化实践共同建构的产物。运用这一概念可以透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社会分化,分析的过程关涉到八九十年代的社会转型、思潮迭起的文化氛围、新意识形态形成、大众文化、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等诸多现象。论文第一章讲述中国语境中“中产阶层”的内涵。“中产阶层”概念被官方接纳、被媒体和学界宣扬,显示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变化。艺术创作领域对于“中产”群体的理解和创作实践,是参与“中产”一词文化建构的重要力量。第二章论述了八十年代电影中对于中产群体的压制态度,本章追溯了八十年代电影中阶层变迁、个人主体意识觉醒、自我价值实现这些核心概念被书写的历程。这一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没有给商业经济、个人欲望以合理位置,力图改变个人阶层位置的主人公被放在传统道德、爱国主义的对立面,在市场经济中合法获利的个体工商业者也未获得社会肯定。第三章讨论的是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兴起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电影作品对“中产”群体的复杂态度。经济变革带来的社会秩序调整使知识分子、商业精英、政府干部、个体商贩、有闲“顽主”等群体重新站位,个人主体意识确立,物质利益为先的价值观得到认同,知识分子退居边缘。第四章探讨中国电影进入WTO、面临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中产阶层”形象及其附带的“中产趣味”,成为主流商业电影的表现对象。这类电影“想象”了中产群体享乐与炫耀的生活方式,虽然获得了票房丰收,却失去了直面中国现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