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橘(VacciniuL.)是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spp.)多年生常绿或落叶灌木或小灌木,大部分分布在热带地区开阔的山坡上,一部分分布在北半球的亚热带、温带地区。全世界越橘属植物约450种,我国约有91种,28个变种,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东部、中部、南部至西南及东北地区。越橘因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药用与保健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适应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栽培的越橘多为兔眼和南高丛,但这两大栽培类群的越橘果实较小或鲜食品质较差。北高丛越橘果实较大,鲜食品质优良,秋季叶色美丽,在我国北方和南方都可以栽培。但由于北高丛越橘原产北方地区,为落叶灌木,根系纤细且分布浅,主要分布在表土下10cm~60cm的范围内,因此耐旱能力差,同时也不耐涝,根系浸渍在水中连续几十小时后极易全株死亡。我国南方夏季经常性的连续高温伏旱和经常性的连续暴雨极易对北高丛越橘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的栽培造成不良后果。本研究希望将北高丛中适应能力较强的蓝丰和达柔用传统的化学诱变手段进行诱变,并对诱变后的群体进行干旱胁迫和水涝胁迫试验,为可能得到抗逆性增强的变异材料进行初步的探索。
本试验在无菌条件下,利用不同浓度的EMS溶液浸泡蓝丰和达柔的组培苗茎尖,冲洗干净后接种在改良WPM培养基上,观察和分析诱变剂处理后的材料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表现,初筛出可能的突变材料,并对经EMS处理后得到的越橘群体的幼苗进行干旱、水涝和盐胁迫,测定群体在逆境下的相关生理指标,以此初步比较诱变后越橘群体的抗逆性的可能变化,希望能够初步判断诱变后的群体中是否有抗逆性增强的可能变异体,为越橘的抗性育种提供研究基础。本试验主要分为以下4个部分:
1.对蓝丰和达柔的组培苗茎尖进行EMS诱变处理,结果表明:(1)离体条件下,以3%的EMS浸泡蓝丰和达柔组培苗茎尖4h为EMS诱变的最佳组合。在该组合下,蓝丰和达柔组培苗的死亡率接近50%。(2)经EMS处理后,蓝丰和达柔组培苗在培养瓶中的生长和分化参差不齐,出现矮化、茎变粗变红、叶片发黄、叶脉变红、叶片表皮毛增多、基部分枝能力减弱且侧枝萌发能力增强、主侧枝同时生长等现象。(3)将处理后的蓝丰、达柔组培苗生根移栽,当幼苗生长至10cm高时观察发现:群体中出现了主侧枝同时生长、侧枝分生能力增强、叶片着生方式由互生变为对生等现象。
2.将EMS诱变处理后的蓝丰、达柔组培苗生根移栽,待幼苗生长至10cm高时,进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不同土壤含水率下MDA、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SOD、叶绿素等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显示:(1)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蓝丰和达柔的对照及诱变群体的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土壤含水率为50%时达到最大值,而它们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一直在降低。(2)干旱胁迫下,2个品种的诱变群体的MDA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速率较对照有所减缓,Pro含量高于其对照,SOD活性低于其对照,而叶绿素总含量变化不明显。(3)根据主成分分析得知,在干旱胁迫过程中,各指标在反映对照及诱变群体的耐旱能力上的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叶绿素总含量、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4)根据生理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初步推断2个品种的诱变群体的耐旱能力均比对照高,群体中可能有耐早能力增强的变异体。
3.待蓝丰、达柔诱变幼苗群体生长至10cm高时,对其进行水涝胁迫处理,相关生理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水涝胁迫时间的延长,蓝丰、达柔的对照及诱变群体中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SOD活性总体上都有所升高,28d时达最大值,其叶绿素总含量总体上有所降低。(2)根据主成分分析得知,在水涝胁迫过程中,各指标在反映越橘群体耐涝能力上的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可溶性糖、Pro、SOD、MDA、叶绿素。(3)根据生理指标和主成分分析初步认定诱变后的2个品种的群体的耐涝能力均比对照高,推测诱变群体中可能有耐涝能力增强的变异体。
4.对EMS处理后的10cm高的蓝丰、达柔幼苗进行盐胁迫处理,相关生理指标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盐处理时间的延长,对照及蓝丰、达柔诱变群体的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SOD活性都呈现出两次升高和两次降低交替出现的趋势。而游离脯氨酸含量先缓慢升高后逐渐降低,叶绿素总含量逐渐降低。(3)根据主成分分析得知,在盐胁迫过程中,对照及诱变后的蓝丰、达柔幼苗群体的各个指标在反映其耐盐能力上的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可溶性糖、MDA、Pro、叶绿素、SOD。(4)诱变群体在盐胁迫下的各个生理指标与对照相比均有显著变化,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初步推断蓝丰、达柔诱变群体的耐盐能力比对照有所提高,2个品种的诱变群体中可能有耐盐能力增强的变异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