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分析拔除下颌阻生智齿同期植入人工骨粉及生物膜与自然愈合的拔牙窝,观察邻牙远中牙槽骨的骨获得量及对其的牙周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我科就诊的41例近中或水平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植入人工骨粉及生物膜,对照组为空白对照组。治疗组共17例,对照组共24例。两组患者均由术者在术前对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面进行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的检查,并摄曲面断层片测量患者相邻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交界的距离。治疗组17例患者拔除下颌阻生齿的同期,植入人工骨粉,高度达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釉牙骨质界,并用生物膜覆盖,缝合,咬棉止血;对照组拔除下颌阻生齿,常规处理拔牙创。复诊拆线时,检查两组患者的拔牙创情况(有无术后并发症)、有无牙齿敏感或冷热刺激不适等。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复诊时,记录患者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面进行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摄曲面断层片测量患者远中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交界的距离,并将其与术前记录的距离的差值作为骨获得量(Bone Gain,BG)。结果1、所有患者复诊拆线时,拔牙创均无感染,干槽症及异物反应等,检查相邻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治疗组无牙齿敏感,有2例冷热刺激不适,对照组有5例牙齿敏感,有10例冷热刺激不适(包含牙齿敏感的患者)。2、术后6个月,检查所有患者的拔牙创,牙槽骨均已填充拔牙窝,再次检查相邻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治疗组无牙齿敏感及冷热刺激不适者,对照组中无牙齿敏感,但有7例冷热刺激不适,比拆线复诊时少2例。3、术后6个月,治疗组17例患者相邻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的距离为(2.8±1.08mm),比术前的距离(8.39±1.68mm)明显缩小,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治疗组探诊深度为(2.88±0.70mm),比术前探诊深度(6.23±1.30mm)减少,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附着丧失为(0.81±0.54mm),比术前附着丧失(3.63±1.09mm)减少,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对照相邻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的距离为(5.42±1.60mm),比术前的距离(7.96±1.54mm)缩小,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对照探诊深度为(4.71±1.00mm),比术前探诊深度(6.08±1.18mm)减少,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附着丧失为(1.88±0.74mm),比术前附着丧失(3.25±1.11)减少,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组术前探诊深度(6.23±1.30mm)与对照组术前探诊深度(6.08±1.18mm)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的探诊深度治疗组(2.88±0.70mm)明显小于对照组(4.71±1.00m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前附着丧失(3.63±1.09mm)与对照组术前附着丧失(3.25±1.11mm)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的附着丧失治疗组(0.81±0.54mm)明显小于对照组(1.88±0.74m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获得量治疗组(4.07±0.96mm)明显多于对照组(2.31±0.56m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下颌低位近中或水平阻生齿拔除后,自然愈合的患者,相邻第二磨牙远中存在牙周隐患。2、下颌低位近中或水平阻生齿拔除的同期,植入自人工骨粉和生物膜,加快了相邻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的修复重建。3、人工骨粉和生物膜作为骨移植材料,可以起到促进牙槽骨修复重建的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