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证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dickens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与意义淋证是指小便涩痛,滴沥不尽,常伴见溲行急迫、短数者。根据病因和症状特点的不同,可分为热、血、石、气、膏、劳六证。其病因有内、外因之别,但主要病理因素为湿热。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病证初起以实为主,久则转虚或者虚实夹杂。本证多见于西医泌尿系感染、结核、结石、肿瘤,以及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乳糜尿等疾患之中,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充分挖掘、整理、继承和发扬古代文献中的诊疗经验,为临床提供更多借鉴的方法,以期提高临床疗效。研究方法与成果论文应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从淋证病名源流考辨、历代重点医籍淋证理论整理、淋证相关问题讨论等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淋证名称多样,或与小便症状描述相关,如淋溲、淋沥,或与淋证伴随症状相关,如淋满、淋闭。汉代以前,癃为癃、淋、闭三者总称,是指小便不畅的疾病。第二部分,为全文重点部分,该部分以朝代为纲,系统全面梳理历代医家的淋证认识。文论采用断代史的划分方法,将淋证古代发展史分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等四个时期。将各个历史时期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发展特点、历代重点医籍中涉及淋证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涵盖了淋证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方药、预防调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内经》首次提出淋证的病名,并分析淋证成因为湿邪和热邪。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热在下焦”的病因病机,并记载治疗淋证的重点药物石韦及其炮制方法,记载了妇人淋症状及治疗方药。提出淋证“忌汗”理论。王叔和《脉经》记载了淋证的脉象为“少阴脉数”,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肾虚膀胱热”观点,并首创按患者性别与年龄进行分类且分篇论述的方法。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了淋证的针灸疗法。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确区分了血淋与尿血。施发《察病指南》系统划分了淋证的脉象。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记载了淋证“忌补”之说。张景岳《景岳全书》总结了淋证治疗原则。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重用山药治淋,首列“花柳毒淋”病名。第三部分,讨论了淋证相关问题。文章通过整理研究文献,将“忌补”学说与“花柳毒淋”的溯源,血淋与尿血的鉴别以及妇人淋的文献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忌补学说”始于丹溪存疑,据考证,“忌补学说”记载见于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说明“忌补学说”出现在元代之前,并被当时的医家们认可。“花柳毒淋"的症状记载明清之前就已经出现。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因为梅毒而导致淋证的疾病,称之为“内蛀疳”。首次将尿血与血淋的鉴别文献及子淋、产后淋的记载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结论首次以朝代为纲,系统全面梳理历代医家的淋证认识。记录分析重点医案。提炼出对临床有借鉴意义的诊断理论、治疗原则、治疗方药及饮食调护的方法等。
其他文献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建筑行业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人们对日常居住条件和环境的需求。同时,我国建筑行业的能耗问题也更加
文化作为人类生活形态的凝炼,其发展特征与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本文以尼山圣境儒宫为例,从传统建筑在当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出发,重新阐释了文化建筑的内涵与存在意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与尿激酶静脉溶栓合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12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静脉溶栓、硝酸甘油、培哚普
目的:观察关节镜结合舒筋活血散外敷治疗膝关节急性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二科收治确诊的膝关节急性滑膜炎患者60例,随
在国外某项目首次采用GSR无线节点采集技术过程中,虽然在放炮模式上引入了428XL仪器,但不能实现仪器对放炮质量的实时监控。DSS导航系统和SDR数据记录设备同时在可控震源上的
<正>羟吡唑嘧啶(Allopurinol)作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已广泛用于痛风的治疗。在动物试验中,静脉给予本药小剂量,已观察到其具有改善心肌收缩和抗心律失常作用。曾有报告,使用大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