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山区典型区域冰川面积与运动特征变化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16009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高山(HMA:High Mountain Asia)地区包括青藏高原及其邻近的山地地区,孕育了地球上除南北极外分布最广的冰川,被誉为“亚洲水塔”。该地区的冰川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滋养了亚洲的众多河流,深刻影响着区域水循环和生态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变化的特征及其原因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尤其一些仍保持稳定或退缩不明显的区域(喀喇昆仑异常区)。亚洲高山区的现代冰川多分布于交通不便的区域,在大区域冰川变化特征对比分析研究时,多选用遥感监测的手段。本论文首先针对冰川面积受积雪面积影响的问题,选取积雪的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的环塔里木盆地高山区为研究区,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对环塔里木盆地高山区的冰川面积和积雪面积进行了动态监测和相关分析;其次,选取季节性降水丰沛的藏东南帕隆藏布地区为研究区,提取了长时间序列冰川表面流速并进行了流速变化分析;最后,从观测到的冰川季节性流速结果中,发现雅弄冰川存在波动现象,并对冰川的波动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本文从冰川面积、冰川表面流速、冰川波动现象三个方面研究了亚洲高山区的冰川运动特征,可以为冰川运动的机制以及冰川模型参数的输入提供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利用多时相MODIS地表反射率进行中值滤波,合成夏季(每年7月-9月)地表反射率。然后利用合成的地表反射率计算NDSI,并利用阈值法提取冰川面积。该算法被成功应用到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实现了大区域大数据的高效处理。与过去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基于连续大量的MODIS夏季图像影像,可快速逐像素合成无云的遥感影像,进而实现冰川面积的提取。(2)估算了2000-2020年环塔里木盆地高山区的年际冰川面积和季节性积雪面积,并对冰川和积雪面积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2020年间,环塔里木盆地高山区冰川面积年际退缩率为0.94%。考虑到冰川面积和积雪变化的复杂性和空间差异,将环塔里木盆地高山区按照山脉分界为五个子区域。结果表明,东天山地区冰川面积年际退缩率2.98%,而帕米尔和东昆仑地区冰川面积年际退缩率最慢,年际退缩率分别为0.50%和0.81%。(3)改进了利用Landsat-8 OLI数据提取冰川流速提取的后处理算法。藏东南地区的冰川有高积累高消融的特点,但该地区受季风影响,光学遥感影像受到云层遮挡情况严重,在进行冰川流速提取时部分区域被云层所覆盖,在流速结果中出现空值。本论文在确定了一个特定的时间间隔后,时间滤波器会取出特定的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冰川流速,利用冰川流速的时间冗余测量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该方法解决了因云层遮挡原因引起的冰川流速提取的无效值问题,得到更精确的冰川表面运动速度。(4)利用生成的冰川季节性流速和年际流速分析帕隆藏布地区的冰川运动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帕隆藏布地区2013-2020年间冰川流速呈现总体增大趋势,但是年际间变化有所差别。2013-2017年间冰川年际流速无明显变化趋势,而2017-2020年间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冰川上游积累的物质导致重力的季节性变化可能是冰川流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5)通过分析冰川表面流速,发现了其季节性的周期性变化。利用傅里叶变换方法提取了冰川表面地表反射率、高程和流速剖面的不同频率的周期信号。结果表明,冰川表面地表反射率、高程和流速同时存在0.003米-1的频率组分,表明了冰川波动的存在。目前对冰川运动波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冰川波动理论的研究,未来可将观测到的冰川波动现象与理论相结合作进一步分析,以期对冰川灾害、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运动模拟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其他文献
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印太暖池)是气候系统中海气相互作用的核心区域,它可以通过海温变化调节Walker环流、Hadley环流、ENSO等影响整个气候系统,暖池区强对流过程为全球气候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与热量,因此被称为世界的“蒸汽引擎”与“热引擎”。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地球的“第三极”,加之其特殊的地形特征,降水变化相对复杂,高原降水不仅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水汽输送、热量收支以
学位
人类活动导致非洲大陆(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有所增加。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约95%的粮食作物生长在雨养农业区。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洪水和干旱等各种极端天气事件会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影响莫桑比克等国家的粮食安全。莫桑比克气候多样,地理位置优越,但是是印度洋西海岸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对农田的影响巨大,在生长季节发生洪涝灾害,会直接影响作物的收获面积和
学位
目的 对比18F-FDG与68Ga-FAPI PET/CT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全切术后转移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35例甲状腺全切术后DTC转移患者、共101处转移灶,包括淋巴结转移39处、骨转移30处、肺转移30处、脑转移及肝转移各1处;先后行18F-FDG及68Ga-FAPI PET/CT检查,对比二者诊断DTC术后转移的价值。结果 35例共101处DTC转移灶中,18F-FDG
期刊
时间序列数据是《统计基础》课程非常重要的一章,传统统计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于统计理论课程很少有实操,学生对于数据的理解浅薄。本文通过一个教学案例,利用PowerBI软件实现了时间序列数据的获取、整理、清洗和展示。以此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数据获取、处理和理解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和分析能力等。
期刊
目的: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时间银行在我国的研究热点,进一步研究时间银行+卫生保健在我国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我国时间银行结合卫生保健服务的发展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2001-2021年以时间银行为主题的学术论文,运用NoteExpress、Excel软件、CiteSpace 5.8.R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与图谱绘制并解读。结果:共纳入文献358篇
期刊
太阳发射出的波长范围在0.3–3.0μm的电磁波辐射在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会因为吸收与散射而发生衰减并最终为地球表面所获得,这一部分被地表所接收能量也被称为地表下行短波辐射。作为地表辐射平衡的关键参数,地表下行短波辐射是诸多地球系统模型所必需的驱动参数,获取与其时空变化有关的准确信息对于地表辐射平衡、水循环、生态系统生产力、农业资源管理以及可再生能源规划等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更多
学位
当前,人类面临全球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而热环境变化是气候变化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对象,热环境变化会影响水汽循环过程、雾霾消散以及极端天气的形成等多个方面。人类活动是影响热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如人为改变下垫面与人为热排放等活动对区域热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何量化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热环境变化的本源,对提升应对热环境变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了人类活动对热环境的影响
学位
明确作物实际产量与可获得潜在产量之间的产量差对于揭示现有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保障未来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基于遥感的作物产量差研究体系尚不完善,一方面,在实际产量模拟中,由于缺少高分辨率的作物生理变量数据驱动,遥感估产模型往往缺乏田间实证与校准;经验统计模型和生理过程模型之间缺少对比分析,如何选择合适的估产模型进行准确的产量差评估亟需验证。另一方面,可获得潜在产量的空间分布信息难以明确,如何
学位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环境变化和碳循环的重要基础和影响因素,在调节气候稳定和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森林生物信息的主要参数,森林覆盖的变化会影响生物多样性、气候规律、碳储量与水汽循环。因此,准确掌握大尺度森林覆盖及变化信息,对于生态评估、森林资源管理和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随着遥感卫星的不断增加和卫星数据的逐步丰富,对大尺度遥感大数据图像处
学位
灌溉在农业发展和区域环境变迁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中国水浇地和旱地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格局和时空变化特征的准确认识可为全局精准决策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中国土地利用数据和Landsat数据,基于谷歌地球开发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在旱作耕地中提取水浇地及其变化信息。先根据自然地理差异将中国分为5个区,在除西北灌溉区(全部划为水浇地)外的其余四个区分别进行旱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