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奥陶系马四组白云岩成因及储集性研究”,是石油大学冯增昭教授承担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重点项目“鄂尔多斯及周缘地区古生界岩性、岩相及储集体工业制图”下属三级课题“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奥陶系马四组白云岩储集体及圈闭工业制图”的阶段成果。本文以沉积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单剖面研究所取得的大量第一手定性和定量资料尤其是定量资料为立足点,结合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探讨了全区马家沟群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问题;通过多种测试手段,对马四组白云岩体的成因、马四组与马五组下段的储盖组合类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油气圈闭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取得以下认识和成果。1.根据沉积旋回在测井曲线形态特征上的反映,以自然伽玛曲线为主(岩性上的反映是泥质含量的变化),以双测向电阻率曲线为辅,将全区三个地层分区的马家沟群进行了划分和对比,是行之有效的。2.马四组白云岩的类型,按晶形可分为正常晶形白云岩和异常晶形麦粒状自云岩;按晶粒大小可分为晶粒较细的白云岩和晶粒较粗的白云岩。晶粒较细的白云岩主要是指泥晶-泥粉晶白云岩,晶粒较粗的白云岩主要是指粗粉晶级以上的白云岩;泥晶-泥粉晶白云岩为云坪型准同生白云岩。正常晶形白云岩和异常晶形麦粒状白云岩,按形成机理分别归属埋藏热水白云岩和埋藏富硫酸根热水白云岩。首次对马四组巨厚白云岩体主体的细晶白云石中的气-液包体进行系统的均一测温,进一步确认了此巨厚白云岩体的埋藏热水成因机制。3.通过对马四组白云岩体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储集性的研究,认为晶间孔、晶间溶孔(包括针孔)等次生孔隙是白云岩体中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晶间缝、顺层及网状缝合线、多组构造裂缝及微裂缝为主要渗滤通道,从而形成以裂缝-孔隙型储集层为主的储层体系。4.马四组白云岩体的储层模型为:受沉积相、古岩溶、热水白云化、热水溶蚀作用等多因素控制的,多期次形成的,低孔隙、低渗透、非均质的,在垂向上呈多层发育的储层体系。5.孔隙度与岩性的关系表现为,中晶白云岩中孔隙度最高,细晶白云岩次之。细晶和中晶白云岩大多为残余颗粒(以砂屑为主)白云岩,其储层平均孔隙度均大于3.0%;极细晶白云岩中储层平均孔隙度在1.5-2.0%之间;粗粉晶白云岩的孔隙度在0.5-1.0%之间,与致密石灰岩基本相当。因此,在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中,储集岩的寻找目标为,原岩与滩相有关的细晶-中晶残余颗粒白云岩。6.将马四组白云岩体自西向东划分为A、B、C三个带.A带的东西界限在定探1井和陕56井之间,以Ⅱ类储层为主;B带的东西界限在陕56井和麒参1井之间,以Ⅲ类储层为主;C带的东西界限从麒参1井至盆地东缘,以Ⅳ类储层为主。7.马四组储盖组合有两类:即马四组(储)-马四组(盖)和马四组(储)-马五10(盖),储集体为规模不等的块状白云岩体,气藏为自生自储顶盖侧封式岩性圈闭。此外,在马五组的下段,还存在两个重要的储盖组合,即马五9(储)-马五8(盖)和马五7(储)-马五6(盖),其气藏亦为自生自储顶盖侧封式岩性圈闭。在马五组下段,马五9和马五7这两个储集层也应当引起高度重视。8.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下一步天然气勘探,应向古风化壳以下的深部着眼。储层的寻找应从邻近古风化壳的“坪相白云岩”进一步扩展到远离古风化壳的深处的。“滩相白云岩”,即寻找原岩为滩相颗粒石灰岩的、现为具残余颗粒的、热水溶蚀型的细晶-中晶白云岩储层。勘探的目的层为马四组、马五9和马五7三个层位。重点勘探区应放在中部气田范围及其西侧附近,首先在其中的鸭嘴形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