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攀升至世界第二位,同时能源消费总量也跃居世界第一,凸显出中国经济高增长伴随着能源高消耗的现象。而工业部门的能耗常年占到中国总体能耗的7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另外,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表明,中性技术进步的假设难以解释复杂的现实经济问题,因此识别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将是迫切且必要的,有利于政府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和长期规划。首先,本文梳理了有偏技术进步和能源回弹效应的定义以及相关研究演进。Acemoglu(2002)提出了有偏技术进步的一般化定义,后续国外研究从理论和运用两个维度进行了扩展;国内研究则集中在实证领域,主要进行有偏技术进步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国外学者对能源回弹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均相对丰富,总体思路是沿着宏观和微观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代表人物是Saunders;另一是基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代表人物是Greening;国内学者主要是在不同理论框架下,采用不同方法对能源回弹效应进行测算。现有文献表明,我国目前的技术进步主要偏向于资本要素,但大部分有关能源回弹效应的研究仍是基于中性技术进步的前提假设,未能进一步探讨是哪种技术进步偏向在起主导作用。因此,研究所得结论很可能是片面的,本文拟在能源回弹效应模型框架中引入有偏技术进步,更加符合现实经济增长规律,能够为我国政府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及长期规划提供基本依据。其次,本文构建了有偏技术进步与能源回弹效应的理论模型。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基础上,推导出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和能源回弹效应指数,利用能源要素成本份额,建立有偏技术进步与能源回弹效应的关系式,进行分类讨论并提出待检验假说:当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处在不同区间时,对能源回弹效应的影响方向也是不同的,即技术进步偏向既可能加强能源回弹效应,也可能减弱能源回弹效应。再次,本文设定了四要素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计量模型,利用工业部门2001~2015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理论分析中提出的待检验假说进行了实证研究。先采用似不相关回归方法,估算出两两要素间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以及能源回弹效应;随后建立有偏技术进步与能源回弹效应之间的计量回归模型,并将能源价格、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费量作为控制变量,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算相关系数。最后,本文根据上述分析,针对中国工业部门提出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资本偏向技术进步以及提高能源价格等政策建议。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点:(1)工业部门存在技术进步要素偏向,有偏技术进步的总效应表现为节约能源的特征,且能源价格上升有助于减弱能源回弹效应。具体而言,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受“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共同作用的影响。通过测算可知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表现出能源节约的特征,说明价格效应占主导地位。另外,研究得出当能源价格上升1%时,能源回弹效应会相应降低0.0033%。换句话说,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促进能源价格市场化的政策是可行且有效的,随着能源市场化进程的深化,中国的能源价格逐渐向市场价格过渡,并与国际市场价格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能源价格的上升速度相比其他生产要素要快一些,因此有偏技术进步总效应是节约能源的,并且其在节约能源投入使用的同时,还将有利于实现能源回弹效应的下降。(2)工业部门存在能源回弹效应且有地区差异性,但能源效率提高的总体效果是节约能源的。具体而言,工业部门的平均能源回弹效应估算值为37.04%。从区域角度来看,东部地区最小(35.93%),东北地区最大(39.40%),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萧条,研发投入不足有关;另外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东北地区的人均煤炭消耗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节能减排的效果。从时间角度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工业能源回弹效应在“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与整个样本时期的回弹效应差异不大,但在“十二五”时期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尽管工业部门的存在能源回弹效应,但其值始终小于1,因此工业能源效率的提高总体效果是节约能源的。(3)有偏技术进步能够减弱工业部门的能源回弹效应,且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效果最佳。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定义了“直接效应”表示通过资本-能源技术偏向与劳动-能源技术偏向,对能源回弹效应的作用,以及“间接效应”表示先通过资本-劳动技术偏向,再通过劳动-能源技术偏向传导,对能源回弹效应的作用;那么当有偏技术进步增加1%时,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最终将使能源回弹效应减弱0.6747%,其中,0.5568%是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的作用,而0.1179%是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应该鼓励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要素,提高资本利用能源的效率,这样才会在节约能源的同时,更有利于实现能源回弹效应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