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谷胱甘肽是参与细胞活动的最普遍的非蛋白巯基化合物,是机体内重要的活性三肽,因其抗氧化作用而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生物合成是制备谷胱甘肽的主要方法,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胱甘肽是参与细胞活动的最普遍的非蛋白巯基化合物,是机体内重要的活性三肽,因其抗氧化作用而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生物合成是制备谷胱甘肽的主要方法,一直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克隆表达不同来源的谷胱甘肽合成相关的酶,比较不同重组菌催化产谷胱甘肽的产量,并对新型双功能谷胱甘肽合成酶进行了相关酶学性质的研究,最后通过催化优化提高新型重组菌的谷胱甘肽产量。 本文将来自E.coliK12的谷胱甘肽合成酶相关基因gshA,gshB和来自Streptococcusthermophilus的双功能酶基因gshF克隆,构建得到五种重组菌,分别为Rosetta(pET-gshA),Rosetta(pET-gshB),BL21(pET-gshA),BL21(pET-gshB),BL21(pET-gshF),通过在不同宿主菌中表达,在添加前体氨基酸和ATP的条件下,比较得到来自gshF的重组菌酶法产谷胱甘肽的产量比gshA,gshB的两种混合菌分别高23.8%和5.4%。 接着本文将新型双功能酶GshF在EcoliBL21中表达,并对表达条件做了优化。研究表明,重组菌于37℃培养4h后经0.1mMIPTG诱导,然后在30℃下表达,胞内酶活可达44U/L。表达产物经破胞、离心、亲和层析等步骤分离纯化后,进一步考察了其相关酶学性质,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37℃,论文还研究了其在最适pH和温度下的稳定性。结果为该酶在37℃条件下,40min内降解,pH为8的条件下于4℃保存几天,酶活几乎不变,稳定性较强。 最后本文对新型重组菌BL21(pET-gshF)全细胞催化产谷胱甘肽做了催化条件优化。通过优化反应初始pH,前体反应物(ATP、Cys)的浓度,得到最佳的酶催化反应条件:100mMKH2PO4buffer(pH8.0),60mMGlu,30mMCys,40mMGly,20mMMgCl2,30mMATP。调初始反应pH为8.0。最终催化得到谷胱甘肽的产量为2.11g/L。该研究对该酶在谷胱甘肽生物合成上的应用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本论文通过水热法制备FeWO4纳米材料,并通过煅烧的方法研究其热稳定性和煅烧对其光催化能力的影响。同时,本论文中还通过水热法合成出Bi7.89W0.11O12.16纳米材料,并对其热稳定性和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以硫酸亚铁(FeSO4·7H2O)作为铁源,钨酸钠(NaW04·2H20)作为钨源,在pH=8的条件下,选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EDTA])作为模版剂
粉石英作为一种优质的工业原料已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本论文对黔南州产出的几种粉石英矿的基本特性进行了分析,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粉石英的加工工艺,确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教学实际,把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立体意识,可以起到寓教于德的多种效能。
在用压力容器在使用和制造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安全隐患,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检测并做出安全评定。在对压力容器的定期安全检测过程中,积累了大量
由于国内陡倾构造地区井斜问题非常普遍,因而研制出能应用于大型深井条件下具有调整钻杆垂直钻井的设备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串联机构而言,并联机构具有更好的承载能力、刚度、精
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e,简称RP)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分支,无论在制造思想上还是在实现手法上都有了很大突破,只要对设计产品进行三维造型,通过快速成型方法,制造出零
本文以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设备,利用高功率脉冲技术、恒流双极脉冲技术和液相碳源制备了纳米结构的类金刚石薄膜。考察了各种工艺参数对薄膜纳米结构的影响,探讨了薄膜纳米结构与其机械性能、摩擦学和表面特性之间的相关性。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制备系列纳米结构类金刚石薄膜。讨论了纳米结构薄膜力学性能的产生机制。同时考察了特殊纳米结构在薄膜摩擦过程中的结构演化,并进一步讨论了纳米结构对摩擦学性能的
十六大报告对基层党建工作明确提出要求:“企业党组织要积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我们公司党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创立了“融合抓、
课题来源于本人在教育部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化基地——北邮华飞研究所参与的山西省移动通信公司采购中心物流质量管理系统的开发项目。开发此系统的目的是为电信运营商
离心泵叶轮是离心泵的关键部件,它的设计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产品的开发周期和产品竞争力.本文在详细了解国内外叶轮CAD应用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叶轮CAD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的不足,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