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处于生长发育期AngleⅡ1错牙合患者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拔牙模式治疗前后软组织侧貌的形态变化,探讨不同拔牙模式对软组织侧貌的影响,为临床矫治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从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2012年-2013年间就诊的所有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中,随机选取20例已经治疗结束的青少年患者,平均年龄为13.0±2.13岁。具有典型的远中磨牙关系,ANB>5°,下切牙角度轻度唇倾,下牙弓轻度拥挤。其中拔除上颌两颗第一前磨牙者10例(男女各5例),拔除上颌两颗第一前磨牙和下颌两颗第二前磨牙者10例(男女各5例),治疗结束后均得到满意的治疗结果。治疗前后均使用美国登士柏ORTHORLIX,S型全景X光机器,在头颅定位仪的严格定位下进行X线片的拍摄,并且对其进行测量分析。软组织测量分析采用Holdaway H分析法,参考Merrifieid的观点,添加了Z角,最终采用12项测量指标。硬组织测量项目根据本次研究的需要,添加了下切牙角度、下颌平面角等4项测量指标。比较分析矫治前后两组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形态变化,重点对比两组患者矫治前后的差异间有无区别,并且观察下颌平面陡度的改变以及下切牙角度的变化。所得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正畸治疗后均能得到良好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牙齿排列整齐,鼻唇颏部软组织形态协调,面型改善。上颌拔牙组治疗结束后磨牙关系为完全远中,尖牙关系为中性。双颌拔牙组治疗结束后尖牙磨牙均为中性关系。矫治后两组患者软组织鼻突度、U1-Si距离较治疗前均有增加,Sn-Prn(mm)分别增加了1.83±1.73(P<0.01)、1.68±0.66(P<0.05),U1-UL(mm)分别增加了1.48±1.54(P<0.05)和2.52±0.9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角、鼻下点至H线的距离、上唇沟深度较治疗前均有减小,其中Sn-Ls(mm)分别减小了1.34±1.42(P<0.05)、1.79±1.95(P<0.05); Sn-H(mm)分别减小了1.83±2.25(P<0.05)和2.04±2.42(P<0.05);H角(°)分别减小了3.45±3.39(P<0.05)、2.70±1.16(P<0.05)。第二组分析显示,与正畸治疗前相比,A点至面平面的距离以及Z角都有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代表两组患者下切牙倾斜角度的指标L1-NB和L1-MP,矫治前后均无明显统计学变化。但是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差值(T2-T1)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42和0.038。两组患者矫治前后各项测量指标的差异(T2-T1)间,除此以外,A点至面平面的距离亦有差异,其余差值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1)对生长发育期的AngleⅡ1患者,两种拔牙方式矫治前后,患者均能得到协调的软组织关系,面型改善,咬合关系协调,牙齿整齐排列;(2)根据本论文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间无明显区别,即软组织侧貌形态与下颌拔牙与不拔牙无明显相关性,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综合情况选择适当的拔牙模式,制定个性化矫治计划,降低治疗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