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细胞,在增进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资金瓶颈和融资约束。资金融通过程中交易双方的治理状态与优势影响交易的属性,金融市场的结构通过竞争无疑也会影响到中小企业的融资机会和融资成本。长期以来我国是一个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等金融体制改革是为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丰富金融供给的多样性。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内金融业开始关注中小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地方性银行等金融组织形态得以发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得到较为显著的改善。纵观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轨迹,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报告表明,我国中小银行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重由2003年的45%,随后一直稳步上升,2008年的49%,2013年达到58%,2016年一度攀升到640%,充分表明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已经步入了新的阶段。国内金融业的系列改革,特别是中小银行的发展是否缓释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求证二者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本文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从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交易成本、改善供需关系三个方面对中小银行缓释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进行分析。从理论上厘清中小银行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内在逻辑关系。在论文的实证部分以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为基础,分析当下我国中小企业是否面临融资约束,引入中小银行结构发展指标来求证中小银行的发展是否缓释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且金融结构的变化同金融发展或者金融自由化是相伴发生,通过交互控制银行中介占金融市场的比例构成、金融发展水平两个影响因素,更为系统、全面地考察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对缓释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作用。根据2010—2015年国内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各省份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变化数据以及各省份市场化总指数等相关数据,利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考察中小银行规模的变化、银行中介与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金融发展水平的变化对中小企业面临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中小银行发展所推动的银行业结构变化显著缓释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而银行中介与金融市场的比例构成以及金融发展水平并未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产生显著影响。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在银行业结构与实体经济不相适应的情况下,由金融总量扩张所推动的金融发展水平提升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十分有限。因此,中国金融改革应紧紧围绕银行业结构调整来推进金融结构优化进程,同时放松金融业的准入门槛,加大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充分发挥各金融机构的独特优势,进而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切实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分别从中小银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对于中小银行要明确以中小企业为服务主体的市场定位、充分研究和利用金融科技加速提高金融服务发展水平和风控水平;政府方面应持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实现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赢,推动实现金融既“普”又“惠”,提高中小企业金融的覆盖面,为更多的中小企业在获得融资支持上花费更低的成本。化解当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最终实现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