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最大的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文化负载词涵盖了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译者既要精通源语的文化内涵,又要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读者。那么译者如何才能准确地翻译文化负载词呢?该文本以此为研究的出发点,以新兴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支撑,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研究。近些年,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不断增多,然而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却少之又少。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作者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选取了《边城》的两个英文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和美国汉学家金介甫的译本作为研究案例,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研究。在译本分析过程中,作者从翻译生态环境和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角度出发,探讨《边城》中出现的四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及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该实现适应性选择的三个维度的转换。作者得出结论:从不同的生态环境考虑(如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的期待等),杨译本主要倾向于异化的翻译策略,而金介甫译本更主要倾向于归化;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两个译本都实现了生态翻译学中适应性选择的转换—在原文本与译文本之间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但是在每个维度的转换上两个译者所使用的翻译方法有所不同。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新的视角,同时给处于生态环境中的译者一定的启示:译者除了要注意语言层面上的转换之外,同时要兼顾实现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的转换。此外,文化负载词的恰当翻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