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城市贫困的代表,城市低保家庭始终是国家与学术界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城市扶贫进程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像“一张安全网”发挥了贫困兜底的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绝大多数低保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并没有为其解决后续发展问题。城市低保家庭仍然承受着来自于教育、就业以及社会支持不足等多方面的压力,不少城市低保家庭依靠低保救助不仅没有脱离贫困,反而长期陷入“贫困陷阱”。随着精准扶贫理念以及社会工作的普及,救助方式逐渐由“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贫向“精确滴灌式”的精准扶贫转变,扶贫措施的精准性与专业性成为低保家庭能否实现脱贫的关键。在此背景下,笔者选取包头市C社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作为研究对象,探寻城市低保家庭的贫困现状以及长期陷入“贫困陷阱”的原因,并提出帮助城市低保家庭突破“贫困陷阱”的精准支持建议。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法和案例访谈法,对包头市C社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经调查分析发现,城市低保家庭“贫困陷阱”问题主要体现在低保对象脱贫动力不足、再就业困难、低保家庭存在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以及社区、社会组织缺少行之有效的扶贫活动四个方面。导致低保家庭长期陷入“贫困陷阱”的原因包括:心理弱势造成的主动性贫困;就业和教育困境下的被动性贫困;社区扶贫措施针对性差,精准度不足;低保政策存在负激励效应以及社会支持不足且各支持网络相互独立。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借鉴其他成功扶贫经验,提出精准支持建议:通过心理扶贫,变主动贫困为主动脱贫;完善就业精准扶贫,提升人力资本;实施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引入社会工作配套救助,提升扶贫精准度;完善低保设计,发挥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强化社会支持体系,促进各支持网络间的协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