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化学诱变剂N-甲基-N-亚硝基脲(MNU)处理节节麦As2386的种子,得到突变型As2386。初步观察表明,该突变体具有植株矮小,小穗密度变大等特点。为了认识该突变体的特征,连续两年对M2、M3的株高、小穗密度、粒形等多个性状进行考察。利用来自D染色体的79个SSR分子标记对M2、M3及野生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该突变体进行赤霉酸处理实验,初步探究其矮杆特性。此外,还以该突变体为母本与8个不同节节麦居群杂交获得杂种F1,并对F1进行了初步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对As2386突变型和野生型进行了24个性状2年连续调查。二者在第一至五节间长度、株高、旗叶长、顶芒长、中芒长、每株分蘖数、每株穗数、穗长、每穗小穗数、颖长、种子长、种子长宽比、生物量在内的17个性状,突变型显著小于(短于)野生型(P=0.01)。而小穗密度、颖片宽、种子宽和种子厚等4个性状,突变型显著大于野生型。2.As2386突变型与野生型及其它节节麦在穗长、颖片长和小穗密度上差异明显,易于相互区分。在As2386突变型为母本与8个节节麦杂交形成的F1植株中,其以上性状与As2386突变型不相似,而与父本节节麦相似。3.利用7条D染色体上的79个SSR标记对M2、M3以及野生型进行分析。M2与野生型间有27个多态性SSR标记(占标记总数的34.2%),平均每个D染色体有2-7个多态性标记。M3与野生型间有61个多态性标记(占标记总数的77.2%),平均每个D染色体有5-12个多态性标记。M2与M3间以及M3内部组间多态性标记数目相似,分别为62和58个,二者都与M3与野生型间的61个多态性标记数目相近。野生型与M2、M2与M3、野生型与M3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7694、0.7201、0.6545。表明野生型与M2的遗传背景比它与M3的更相似。M3内部组间遗传相似性系数0.6449-0.8429,平均值为0.7308,说明M3内部SSR标记的表现也是较为多样的。4.经50 mg/L赤霉酸处理的幼苗与未经处理的对照相比,表现为茎秆细弱呈黄色,披垂、易折断。而对照幼苗茎秆呈淡紫色,较粗壮、挺直、不易折断。野生型和突变型经50 mg/L赤霉酸处理后,第一叶长度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2.46%、35.69%,胚芽鞘长度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5.38%、27.76%,t检验显示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二者对赤霉酸反应均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