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白垩纪中期到古近纪早期日喀则弧前盆地物源区分析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Wang9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积于白垩纪中期到古近纪早期之间的日喀则弧前盆地位于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北依冈底斯岩浆弧,南靠蛇绿岩带和混杂岩带。在成因上,这些构造单元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但由于蛇绿岩和混杂岩在保存上的不完整性和混杂性,使得从这两者的记录中研究雅江缝合带的发育和特提斯消亡的演化变得比较困难,对保存相对完整的日喀则弧前盆地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日喀则弧前盆地主要由沉积于白垩纪中期到白垩纪晚期的日喀则群和沉积于白垩纪晚期到古近纪早期的错江顶群构成,两者的砂岩碎屑成分中石英含量较少,岩屑中,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安山岩和英安岩普遍,长石含量亦相对较少,总体含量特征具递变性。从Dickinson三角图解判识物源背景可发现,日喀则弧前盆地的物源主要来自火山弧造山带物源区,有从未切割岛弧和过渡岛弧组合向过渡岛弧岛和切割岛弧组合迁移的趋势,部分措江顶群样品可投入再循环造山带区。结合在研究区中测得的主体向南的水流方向和其与在地史阶段与周围构造单元的位置可知,弧前盆地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北部的冈底斯岩浆带。对弧前盆地中的碎屑锆石测年数据划分顶峰带,可见日喀则群有分布在175Ma~150Ma之间和130Ma~100Ma之间的两个区带,这分别与北部冈底斯中的叶巴组和桑日群形成的年代相对应;措江顶群则分布在125Ma~100Ma之间和70Ma~50Ma之间两个区带,与桑日群和林子宗火山岩系相对应。而且各组之间的成分也以中性—中酸性的安山岩和英安岩为特征,与沉积区中岩屑颗粒的特征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在措江顶群中年龄的分带可能由于前期的叶巴组被剥蚀完全形成低地,使得更偏北的则弄群通过由北向南的河流水系向弧前盆地提供沉积物。而后,在65Ma左右林子火山岩系的侵入和喷发使得靠近弧前盆地的冈底斯南部再次形成高地,阻碍则弄群物源向南沉积,使林子宗火山岩成为弧前盆地的主要物源提供者。
其他文献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成为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实际,针对大通县农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取得的成效
听力,作为接受性技能之一,是成功交际的前提。在英语教学中,听力又是输入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众多学者纷纷对听力教学手段展开研究。其中,标准听写对学生听力水平的影
电子称码单计算机管理系统,省略了抄送码单的人工环节,数据的采集及时准确,保证了销售部门时时了解库存品情况,并减少了物料和产品丢失的漏洞。
通风与空调系统检测中的风系统检测部分在绝大多数节能检测项目中都有涉及到,不论是中央空调系统的末端风柜相关检测,还是普通机械通风系统中的风机和风管检测,风机及其所在
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运用,做了简单的论述,展望了技术的发展方向.从电气工程运行实际来说,此项技术的运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监测水平和设备管理的自动化水平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