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是以高质量的教育政策决策为基本前提的,教育政策实施的好坏首先就受制于教育政策决策的质量高低。在教育政策过程中,教师具有决策者、执行者、咨询者、评价者和受益者多重主体属性,因而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有效性。然而,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总体来说还只是教育政策的被动执行者,教育政策决策仍然凸显出政府包揽的权力化、经验化、非专业化等特征,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过程及其效果都不尽人意,影响了教育政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的提高。本研究对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了我国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改进策略。第一部分:引言。主要说明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文献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概念研究。概念研究是深入研究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逻辑基础。一是由主体性教育政策的本质观逻辑地推导出教育政策决策的本质,认为教育政策决策是社会主体相关教育利益的表达与整合过程。二是结合主体性教育政策决策的本质观和教师主体的多重主体属性,探讨了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基本特征,认为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是教师把自身和他者的相关教育利益要求投入到政策系统,由政府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对公共教育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对教育领域的利益矛盾与冲突进行及时有效地调节的过程,具有规范化、理性化、层次性、适度性和互动性。第三部分: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运用不同理论视角综合审视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旨在确认其中需要考虑的普遍要素以及相互关系,从而提出所需要处理的问题。一是运用制度生成理论探讨了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价值问题,认为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一方面是教师的权利诉求和义务担当,另一方面具有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增强教育政策合理性、提高教育政策执行力、优化教育政策决策系统、提升政府教育服务品质等功能。二是运用公众参与阶梯理论探讨了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过程问题,认为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主要包括问题认定、预期分析、问题纳入、议案公议等内容,其路径主要有政策研究和政策实验。三是运用可治型民主理论探讨了教师参与教育政策的保障问题,认为建立健全决策体制是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必要保障,包括政府角色的准确定位、中介组织的积极培育,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参与制度。第四部分: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现状研究。现状研究是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研究的现实基础,有助于提高其后改进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与我国相关法律相印证,阐明了我国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必要性,认为目前我国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存在着主体地位不甚明确、制度化渠道不畅通、程序和制度不健全、教师参与素质不高、强势利益集团干扰等问题。二是阐明了我国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可能性,认为我国已经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层面为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提供了现实基础,并且以《规划纲要》的制定为案例,结合国外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经验,探明了我国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趋势和条件。第五部分:教师参与教育政策过程的改进研究。改进研究是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过研究的最终价值依归。一是我国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策略调整。从政策研究方面来说,常规研究要突出规模效应式学术渗透,定向研究要注重问题意识、学理意识与对策意识密切关联。从政策实践方面来说,问题认定要注重专家学者的“意见领袖”作用,预期分析要注重“在线参与”的广泛论证,问题纳入要注重政治体制内教师的内在推进,议案公议要注重制度化的决策听证和决策辨证。二是我国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条件创造,包括培养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意识,改革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体制、建立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机制。从意识来说,要提高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通过权利意识的提高来影响并促进一种持续而有生命力的参与文化的形成,通过义务意识的提高来增强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从体制来说,要改革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决策的主体构成和制度规范。主体构成的改革一方面在横向上要通过扩大教师主体范围来提高利益表达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在纵向上要通过培育行业式教育政策咨询组织来达到表达力量的凝聚;制度规范的改革重点在于建立程序制度和权限制度。从机制方面来说,既要建立招标、资助、奖励等激励机制,也要建立回避、评价、问责等制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