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周围神经损伤在现代外科领域中十分常见。其发病因素主要是伴随其他诸如各类创伤、疾病、手术等的合并症。且损伤发生的几率很高,损伤造成的后果也随着损伤平面的不同出现不同的功能障碍,甚至致残、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就周围神经损伤所造成的结果而言,我们不难想想诸如新生儿的臂丛神经损伤以及臂丛神经的根性撕脱伤,此类神经损伤损伤的范围一般较大,按照经典的切除损伤区域行端端缝合的可能性较小。而损伤造成的缺损较大时,按照既有的“金标准”,即自体神经移植,一方面会产生额外的手术操作,导致供区的功能障碍,另一方面自体神经取材有限,很难满足长段神经缺损的需要。所以在组织工程学原理的指导下,显微外科医师和科研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期望用人工神经导管替代自体神经移植。本实验探讨以NGF、FK506/PLGA缓释膜复合AECM构建人工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材料和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0.01g为载体,NGF3000AU (mNGF), FK506 10mg共同混匀于蒸馏水中,真空冷冻干燥备用。将PLGA(75:25,分子量:20000)用三氯甲烷配置成10%溶液。按0.1gPLGA:3000AU NGF:10mg FK506:0.01gBSA的比例加入以上配置好的冻干粉,用磁力搅拌器混匀。利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规格为长12mm、厚0.3mm、宽8mm的缓释膜;将膜置于乙醇溶液中2h快速提取剩余的三氯甲烷以及单体或低聚物,去离子水冲洗5min,真空至恒重备用。将制备的NGF、FK506/PLGA缓释膜置于装有2ml的含1%BSA的PBS溶液密闭Ep管中,37℃孵育48小时。随后在新配介质溶液中孵育释放1小时,然后取出复合缓释膜,作ELISA检测。测完后缓释膜重新被置于新配介质中孵育,每三天检测一次释放量。参照Dument和Sondell化学萃取法制备去细胞细胞外基质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作部分改进。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取双侧坐骨神经约1.2cm,剥除外覆结缔组织,Hank’s液清洗3次;(2)入3%Triton-X-100(三硝基甲苯)中浸泡24h后Hank’s液清洗3次;(3)入4%脱氧胆酸钠中室温下震荡24h后Hank’s液清洗3次;(4)如上重复(2)、(3)中步骤;(5)Hank’s液4℃中保存备用;(6)更换保存液每周1次。成年SD雄性大鼠30只,体重200±20g,制备单侧(左侧)坐骨神经缺损(10mm)模型,并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A组:以NGF/FK506缓释膜复合AECM复神经缺损;B组:单纯应用AECM修复神经缺损;C组:自体神经吻合修复神经缺损。戊巴比妥钠(4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取左后肢后外侧切口,暴露坐骨神经,A、B组均于梨状肌下3mm处向远端锐性切除8mm坐骨神经,待其自然回缩,制备大鼠10mm坐骨神经缺损。10-0无损伤缝合线显微镜下将AECM桥接缝合,其中A组将缓释膜完全包裹神经桥接区,并间断缝合。C组于梨状肌下3mm锐性切除10mm,在显微镜下按血管走行原位端端缝合。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进行大体观察对比,12周时通关神经电生理测定、组织学观察、和电镜观察对比大鼠神经缺损的再生情况。结果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比较。实验数据采用spssl2.0统计学软件处理,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缓释膜在体外可持续释放NGF 18天,FK506 27天,约14周降解完全。术后4周缓释膜开始出现溶解迹象,8周时溶解较明显,12周时仅少量残余,较体外降解速度加快。复合桥接材料的体外及体内降解情况基本适应于周围神经缺损后的神经再生过程;②术后4周、8周时A、C组神经通过情况良好优于B组,桥接区的粘连情况A、B组情况优于C组;8周时A、C组可以观察到部分足趾运动,而B组则未发现。12周时患肢足趾溃疡愈合、功能情况均有所恢复,神经再生的数量、排列、再髓鞘化以及神经电生理、组织学观察, A、C组的结果相似并优于B组。结论:NGF、FK506/PLGA缓释膜复合AECM能作为桥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理想材料,为进一步的临床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提供试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