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生物反应器处理低温污水的试验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beikb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中小型点源污染的控制是提高水环境质量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但寒冷地区生活污水生物处理长期以来存在着微生物活性低,生化处理效果差,出水达标困难等问题,而在实际工程中一般采用保温或升温、增加污泥回流量、降低污泥负荷、增加水力停留时间等方法来提高并保证污水的出水水质。然而这些措施将使得工程投资、设备运行维护等方面费用大大提高,这无疑不利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正是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就低温生活污水的处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微生物角度出发,通过人工提高低温耐冷菌在活性污泥中所占比例,可有效的提高低温环境条件下生物处理的效果。因此低温时强化低温耐冷菌在活性污泥中的数量是提高低温污水处理效率的根本途径。 本研究通过分离低温高效耐冷菌、设计适合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复合生物反应器并测定其运行效果,从而证明了该课题内容的可行性。低温耐冷菌在低温环境条件下具备中温菌无法比拟的优势。为了避免菌液投加过程中所出现的菌体流失现象,本研究直接采用固定化耐冷菌载体投加技术。通过硬性聚氨酯泡沫与软性聚氨酯泡沫烧杯试验的对比研究,发现软性聚氨酯泡沫效果较好,适合作为本实验生物载体并测定载体投加量为30%,菌量为湿重1g时,COD平均去除率为76.13%。试验中,系统稳定运行时测定了各项参数的影响并分析了COD和TP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在中低温条件下,污水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10h,所能承受的最适进水负荷为0.25~0.30kgCOD/(kgMLSS·d)之间,出水水质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 同时对分离出来的耐冷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并探讨复合生物反应器中微生物生态学机理,分别从个体生态条件、种群组成和分布、群落演替规律等方面研究了复合生物反应器的微生物生态学特征。研究发现,复合生物反应器生态系统微生物种群多样、群落演替特征明显,而顶级群落复杂的营养结构不仅为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自我平衡调节能力,还改变了系统的能量输出方式,是复合生物反应器具有稳定、高效处理效能的基础。运用生态位理论分析了活性污泥中和填料表面优势种群的种间关系,反应器中各优势菌群之间生态关系复杂,相互作用,是整个系统保持高效处理效能的根本条件。 综上所述,采用固定化方法将固定化耐冷菌生物载体颗粒投加到反应器中处理低温生活污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固定化技术可有效减少耐冷菌菌体的流失,使污水处理系统可以长期维持耐冷菌菌体的浓度,从而使低温污水处理效率大大提高。反应装置的开发增加了低温耐冷菌的工程可应用性,为低温耐冷菌工程应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其他文献
大量研究表明P物质(SP)及其NK-1受体介导伤害性信息向中枢的传递,并在慢性炎症性痛的形成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但初级感觉神经元上是否有NK-1自身受体存在,一直存在争议。本实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基建工程发展也变得极为快速,同时,社会各界居民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建筑工程的审计工
车辆检测技术是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核心技术之一。而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车辆检测技术在车辆检测应用中日益显现出
本文以部分拟步甲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群和不同种的DNA分子的差异性进行初步分析。本文得到的初步结论如下:1. 首次使用线粒体16SrDNA和18SrDNA序列分析技术分别测定了中国10族
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进入全新态势,国有企业作为中央政策的首要执行者,面临一系列改制、转型及提质增效的发展要求,其中提质增效已成为重点发展方向.这就要求企业内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在市场经济下,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建筑行业的建筑规模也在随之扩大,可以看到,目前的建筑行业规模比较大.面对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工程建设的收尾阶段,财务管理是非常关键的工作内容.加强该环节的财务管理,可以对工程建设的总体支出进行严格控制,防范工程结算的诸多风险,并对资产移交进行妥善办理,保护
传统线阵图像传感器以一维线阵像素,采用扫描成像获取二维图像,但由于像素和拍摄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成像性能受限于光照强度、像素曝光时间和运动速度。时间延迟积分技术,采
如何有效的应对台风,减少台风对世界各地造成的危害,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是受台风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的夏秋季节,台风在浙江、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地区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