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肝VX肿瘤RFA后残瘤的CT与病理对照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y_jav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兔肝VX<,2>肿瘤模型的RFA治疗,结合RFA后不同时期残瘤的CT影像学表现,与残瘤的组织学表现进行对照,从细胞分子水平上揭示和探讨RFA后残瘤的生物学特性及CT影像学特点,为今后肝癌RFA的更有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先将冻存的VX<,2>肿瘤细胞复苏,接种于两只兔后腿内侧肌肉内,接种3周后即制成荷瘤种兔。从上述荷瘤种兔腿部,切取其肿瘤边缘生长旺盛的鱼肉样组织,剪成大小相近(1mm×1mm×1mm)的小瘤块,采用开腹种植法,分别种植于45只兔肝内,通常为肝左叶,3周后既制成兔肝VX2肿瘤模型。45只兔肝VX<,2>肿瘤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5只。A组为对照组,不行RFA治疗。B、C组为实验组,进行RFA治疗,并按不同的毁损半径(B组毁损半径=2/3肿瘤最大半径,C组毁损半径=肿瘤最大半径+0.5cm),制成残瘤组(B组)和完全消融组(C组)。RFA后第2天,第7天,第14天,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三组不同时期的CT值及影像的变化。上述三个时期行CFT扫描后,每组各随机处死5只荷瘤兔,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PCNA指数测定及肺转移情况。 结果: 1、RFA后残余瘤与炎症的CT表现,CT平扫,残余瘤呈低密度灶,炎症不能通过CT平扫所发现。增强扫描,残余瘤与炎症均表现为周边强化带,RFA后第2天,残余瘤的强化带,增强扫描主动脉期的CT值明显低于第7天及第14天的CT值,差异有显著性。而炎症除表现为周边强化外,在强化带外侧的肝组织,亦表现为由内向外逐渐减弱强化影,炎症的这种强化影于第2天时最强,之后逐渐减弱,2周后基本消失。 2、RFA后第2天、第7天,B组PCNA指数,明显低于同期A组PCNA指数,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RFA后14天,B组PCNA指数增加,与A组无明显差别。 3、RFA治疗2天时,三组肺转移率均为60%,7天时,A组肺转移率为100%,B组为80%,C组为60%,3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14天时,A组为100%,B组为100%,c组为60%,A、B组与C组间差别仍有显著性。 4、RFA后两周,完全消融组内未见残余瘤,B、C组病灶周围可见到大量纤维组织包裹,肿瘤向外侵袭及生长受到抑制。在此,我们称之为RFA后纤维屏蔽效应。 结论: 1、RFA治疗1周内,CT、增强扫描尚不能准确分辨残余瘤与炎症反应带。两周后待炎症反应完全消失后,如坏死灶周边出现强化影,考虑为残余瘤存在。 2、RFA早期对VX<,2>残余肿瘤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 3、RFA既可杀灭兔肝VX<,2>肿瘤,还对残瘤的侵袭及肺转移起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会议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