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枣缩果病是目前危害枣树果实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和病害的日益加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可估量,枣缩果病病害的防治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以及实际生产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诱导剂诱导植物提高抗病性作为一种新的防治病害途径,在国内外己开展了较多的研究。本试验从抗病性诱导的角度进行研究,以感病品种七月鲜和抗病品种蜂蜜罐为材料,筛选出枣缩果病防效效果好的化学诱导剂以及适宜的喷施浓度,通过对所筛选的药剂诱导引起的枣树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探究其抗性诱导的机制,为实际生产应用中枣缩果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田间发病率调查对选定的6种药剂进行筛选,得出高锰酸钾0.05%和0.1%处理效果最佳,其次为壳聚糖500mg/L、双氧水50mmol/L、壳聚糖1000mg/L、壳聚糖2000mg/L、木醋液500倍稀释液和高锰酸钾0.2%,水杨酸3mmol/L和草酸1mmol/L也有一定的仿效但效果较差。但由于高锰酸钾、双氧水和木醋液等都会对果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伤害,降低果实品质,因此不建议使用。由此筛选出壳聚糖为最佳的诱抗剂,当其浓度为500mg/L,1000mg/L及2000mg/L有显著的防治效果。选取壳聚糖500mg/L、水杨酸3mmol/L和草酸1mmol/L这3种药剂对感病品种七月鲜和抗病品种的蜂蜜罐进行诱导,并且分别对这两个品种枣叶片内的可溶性蛋白和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诱导剂的喷施能引起感病品种枣叶片内可溶性蛋白、CAT和POD和PAL酶活性的显著增加,且均可在第3d达到最大值,说明这几个指标与抗病密切正相关,而PPO的酶活性在第1d明显下降,且酶活性在测定时间段内明显低于对照。由此可推测出对感病品种七月鲜来说,可溶性蛋白,POD、CAT和PAL是与诱导抗性相关的生理生化物质。而对于抗病品种蜂蜜罐,诱导剂的喷施能引起抗病品种可溶性蛋白、CAT、POD的显著增加,在第1d或第5d达到最大值,而PPO和PAL的酶活性几乎不发生变化,由此可知可溶性蛋白、CAT、POD对抗病品种蜂蜜罐来说,是诱导抗性起着重要作用的物质。为探索枣缩果病原真菌的致病机理,利用不同的诱导物(柑橘果胶、羧甲基纤维素钠、麸皮、蔗糖)对链格孢、头状茎点霉、七叶树壳梭孢3种病原真菌进行诱导,经过酶活性测定发现这几种真菌在诱导产酶培养基中均可细胞壁降解酶。其中产生的多聚半乳糖酸酸酶(PG)和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活性较高。在以果胶为诱导物的培养基中,这3种病原菌均能产生活性较高的果胶酶。在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诱导物的培养基中,这3种真菌均能产生活性较高的纤维素酶。七叶树壳梭孢在几种诱导物的培养基中,要相应的高于头状茎点霉和链格孢2种真菌诱导产生的酶活性。枣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大量的果胶和纤维素等。而病原物在适宜的碳源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诱导出相应的细胞壁降解酶。由此可推断,病原真菌在自然状况下侵入枣果组织时,可利用枣果实的果胶质和纤维素从而诱导产生出细胞壁降解酶,进而利于病原菌的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