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双反牵引复位器闭合复位联合经皮植入钢板微创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介绍双反向牵引复位器(DRTR)结合微创钢板接骨术(MIPO)在胫骨Pilon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并观察其短期随访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于2018年3月至9月应用DRTR闭合复位联合MIPO技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患者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1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统计其人口统计学特征和骨折特征、手术资料、影像学评价和预后数据。结果:所有15例患者全部实现了闭合复位,获得了良好的踝关节功能和影像学结果。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13.8min和153.3±58.1ml。术中透视次数平均16.3±2.2次。术后12个月的随访时,患侧踝关节AOFAS评分为平均84.5±6.0。根据影像学结果,解剖复位或良好复位共14例(93.3%)。患侧踝关节背屈和跖屈的平均活动度分别为10.5±3.2°和30.1±4.3°。术后发现1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1例患者伤口非化脓性渗出,常规换药后伤口愈合。本组患者中未发现伤口感染,皮肤坏死,骨延迟愈合、不愈合或愈合不良以及创伤性骨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DRTR闭合复位联合MIPO技术手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方法在短期随访中获得了良好的影像学评价和临床效果,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应该进一步进行的大样本、多中心的对比研究来验证我们的结果。第二部分两种固定方式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有限元分析研究目的:探讨胫骨内侧解剖板和胫骨前外侧解剖板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择健康成人的踝关节CT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应用Mimics软件建立骨折模型和内固定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两种固定方式在轴向载荷下发生的骨折块和内固定物的综合位移,以及骨折块和内固定物所承受的最大应力情况,为骨科医师治疗胫骨Pilon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科学参考。结果:在固定的轴向载荷下,胫骨内侧钢板固定骨折块的综合位移为0.975mm,小于胫骨前外侧钢板的综合位移1.076 mm;内侧钢板的综合位移(1.178 mm)小于前外侧钢板的综合位移(1.224 mm)。胫骨内侧钢板固定骨折块所承受的最大应力为142.3 Mpa,小于前外侧钢板固定骨折块承受的最大应力227.6 Mpa。内侧钢板承受的最大应力为110.7 Mpa小于前外侧钢板所承受的最大应力112.1Mpa。结论:胫骨内侧接骨板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优于胫骨前内侧接骨板,在软组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选择胫骨内侧接骨板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第三部分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闭合复位微创手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2种手术方式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间,在我院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研究的患者分为两组:闭合复位微创手术组(实验组)29例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组(对照组)31例。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踝关节功能的情况,并对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6.5个月)随访,60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为(42.9±2.5mi n)较对照组(82.6±5.3min)短;出血量为(21.4±5.2ml)较对照组(136.9±17.3ml)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实验组的透视次数为(9.2±0.8次)较对照组(4.1±0.6次)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实验组术后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优良率为96.6%,对照组为8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47)。实验组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优良率为96.6%,对照组为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28)。结论:闭合复位微创手术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相比,两种术式均可以达到满意的影像学复位并获得较好的踝关节功能。但是,前者所需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第四部分影响胫骨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目的:探讨影响胫骨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设计,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间在我院住院并且接受手术内固定治疗的36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术后踝关节功能情况。男30例,女6例;左侧14例,右侧22例;年龄22~70岁,平均44.7岁。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 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 An kle-Hindfoot Scale)将患者分为临床功能优秀组和非优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侧别、受伤机制、骨折分型和术后骨折复位质量进行对比研究,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分析。找到影响胫骨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危险因素。结果:临床疗效优秀组:男13例,女3例。左侧7例,右侧9例。年龄22~62岁,平均44.3±9.9岁。临床疗效非优组:男17例,女3例。左侧7例,右侧13例。年龄26~70岁,平均45.0±12.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侧别及受伤机制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骨折分型和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是影响踝关节功能的危险因素。骨折分型同术后踝关节功能呈负相关,术后复位质量同术后踝关节功能呈正相关。结论:骨折分型和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是胫骨Pilon骨折获得优秀踝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骨折分型高的患者可能会获得较差的踝关节功能;提升骨折的复位质量则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踝关节功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