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峰山位于扬子地块东南边缘,其以西直至四川盆地东部的范围被称为雪峰陆内构造系统。该构造带占据中国南方中上扬子地区2/3的面积,对其构造样式构造过程的研究关乎整个南方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的海相油气潜力评价。本文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实地野外观察,对其构造样式进行了研究和描述,对构造变形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1.平面上该陆内构造带呈现整体向北西突出的弧形,由南东向北西依次可以区分构造特点各不相同的三个区带。雪峰基底隆升带内广泛发育走向北东的逆冲推覆带,中新元古界地层冲出地表;中部区带呈明显的隔槽式褶皱特点,向斜紧闭,背斜宽缓,核部一般出露三叠系;最西北部的川东构造带显示隔挡式褶皱特征,发育的一系列高陡背斜,背斜向两翼扩展时突然变缓,背斜之间地层平缓。2.区内的褶皱条带行迹常见S形,显示不同方向的构造叠加。区内走滑性质构造发育,如走滑断层和逆冲走滑形成的倾竖褶皱等,认为这是构造叠加的调节和转换构造。隔槽式条带内的构造叠加认为是早期北东向构造与后期北北东向挤压和走滑的复合作用。3.通过野外构造解析和岩性资料的总结,初步断定震旦系、寒武系底部、志留系、三叠系为可能的区域滑脱面。垂向上区内的构造受控于下部的滑脱层。认为整个区域发生多层次的拆离作用,以断坪-断坡形式扩展,控制着上部的构造形态。而整体滑脱面发生深度从南东往北西依次变浅。不同形式的褶皱形式其实是滑脱在不同层次发生的作用。4.认为雪峰山在印支和燕山期有从南东往北和北西的递进扩展作用。由野外观察的中新生代沉积不整合特征,推测雪峰构造向北西扩展的时序。认为在中三叠世末期,构造变形主要发生与雪峰山以东地区;三叠世末构造推进至怀化附近。中侏罗世末期,构造推进至恩施-利川一带,影响范围主要为利川、恩施和秭归一线的东南地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构造变形推进至华蓥山东侧的垫江一带。晚白垩世,雪峰山向西迁移至华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