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增温对箭筈豌豆生长和繁殖特性的影响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pi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温度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如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研究夜间增温如何影响牧草种子产量和质量,将有助于更为准确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牧草种子生产的影响,从而为草种产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基于此,本研究以豆科牧草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为材料,研究了夜间增温对箭筈豌豆生长特性、种子产量以及质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日均温相同时,相对于对称性增温,非对称性增温对箭筈豌豆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种子萌发速率。(2)与对照(CK)相比,营养生长期夜间增温(VW)、生殖生长期夜间增温(RW)和全生育期夜间增温(VRW)处理平均提前箭筈豌豆各物候期1-6 d,其中尤其以VRW处理效果最为明显,VRW处理比CK提前箭筈豌豆物候期2-6d。CK、VW、RW和VRW处理的生育期分别为98、95、94和92 d。(3)夜间增温显著提高箭筈豌豆各项生长指标,尤以VRW处理效果最为显著,该处理的株高、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比叶面积和SPAD值分别比CK增加33.0%、79.8%、80.4%、16.6%、14.6%和47.8%。(4)夜间增温显著影响箭筈豌豆种子产量。与CK相比,三个夜间增温处理均显著提高箭筈豌豆荚果生物量、种子产量和收获指数。CK、VW、RW和VRW处理的单株种子产量分别为10.3、18.6、16.2和21.1 g,其中VRW处理增加的最多,增加了105.8%。(5)种子产量构成因素中,VW、RW和VRW处理均显著提高箭筈豌豆单株生殖枝数、每生殖枝荚果数、每荚果种子数和千粒重。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均表明,单株生殖枝数是影响种子产量的最主要因素。(6)夜间增温显著影响箭筈豌豆种子质量。相比于CK,三个夜间增温处理均提高了箭筈豌豆种子大小和种子寿命,降低了种子电导率,表明夜间增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种子质量。(7)箭筈豌豆子代种子萌发对温度和水势的响应因增温时期而异。在25和10/20℃时,三个夜间增温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箭筈豌豆种子萌发率,但在15/25℃下只有VRW显著提高了种子萌发率。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夜间增温处理的种子萌发率与CK无显著差异或显著提高。
其他文献
【背景】强迫振荡连续描记呼吸阻力法支气管激发试验(Bronchial provocation test measured by the forced oscillation method),简称强迫振荡法支气管激发试验,是采用Astogr
肺癌——作为一种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其超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作为其两种亚型之一占比最多的非小细胞肺癌,一经确诊就处于不能通过手术治疗
合适的种子来源是保证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可持续性的关键,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植作为植物生活史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是种源选择的重要依据。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具有较强的
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是豆科(Leguminosae)野豌豆属(Vicia)一年生牧草和绿肥作物,具有营养价值高、分布范围广、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和耐寒性能突出等特点。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
猪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 of swine,MPS)是由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流行广泛、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因此大量学者对水稻的生长过程进行研究,以期实现水稻的稳定高产。水稻在生长过程中,能自行组装其特有的根系微生物群落,一部分微生物对水稻生长发
对于信号f∈F(?)RN,我们做不完备非精确线性测量y = F_Ωf+ω(F_Ω∈R|Ω|×N,|Ω|<<N,w ∈ R|Ω|为测量误差).那么在l_2范数意义下,我们是否有可能从不完备非精确测量y完美重建f?事实上,如果信号簇F在一定表示下具有稀疏结构,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以非常少的随机测量以较高的精度重建原始信号.稀疏性要求将问题简化为约束l_0极小化问题,而l_0问题为NP难问题,其
可视化光学测试诊断已成为解析发动机缸内燃烧状况的重要研究手段。基于热辐射理论的两色法作为重要方法之一,可有效地测量喷雾火焰的温度和碳烟浓度,它有助于研究者对发动机
目的:探讨职业紧张与冠心病发生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0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30-60岁、怀疑缺血性心脏病、入院期间行冠状动脉造
目的:观察研究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氢吗啡酮行老年患者ERCP麻醉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选择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自愿接受全身麻醉下ERCP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FP组(芬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