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在后前路手术中通过前路“移动窗口”显露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接受后前路联合治疗的30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41.8±13.9岁;均采用一期或二期后路内固定,畸形矫正,前路“移动窗口”病灶清除、神经减压、支撑植骨的手术方式。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病变累及节段L4-S1 9例,L4-L2 3例,L3-S1 3例,L3-S2 2例,L5-S18例,L5-S2 5例;15例患者有神经根性症状,2例有马尾压迫症状。术前及术后常规抗结核治疗,并定期(术后1、4、6、12个月,以后每年一次)随访。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腰骶角变化情况、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相关并发症以及不同随访时间段血沉、C反应蛋白控制情况。术前、术后均行X线平片、CT三维重建、磁共振平扫或增强评估结核活动、骨块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50.8±23.8(6-90)个月,手术时间270-540min(425.0±78.0 min),出血量300-1800ml(943.3±391.9ml)。术后结核病变无复发,无结核性腹膜炎、勃起功能障碍、逆行射精等并发症发生。所有纳入患者术前、术后4月以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是7.3±1.2分、0.8±0.7分和0.6±0.5分,术后4月、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4月以及末次随访时腰骶角分别为22.1°±2.1°、30.9°±1.9°和30.8°±1.8°。术前、术后4月以及末次随访时血沉、C反应蛋白分别为28.9±15.2mm/h/26.5±15.1mg/L、8.0±2.3mm/h/1.0±0.5mg/L和7.6±2.5mm/h/0.9±0.3mg/L。术后4月、末次随访腰骶角、血沉、C反应蛋白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月与末次随访复查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前路手术中通过前路“移动窗口”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具有病灶显露充分、手术操作方便、安全且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一种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