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广告的研究停留在语言表层特征的描述,且这些研究没有涉及招聘广告。语类分析注重深层的描述和解释,能帮助我们了解语篇是如何构建的,了解为什么语篇是这样构建的。从这个新的理论角度去分析招聘广告这种重要的、却被忽略的交际活动是很有意义的新尝试。 在语类分析的理论框架下,本文尝试对中文报刊的招聘广告这一促销语类进行较全面的研究:首先分析并解释了招聘广告的话步结构和语类结构潜势,然后对中美招聘广告的语类结构潜势的差异以及中国不同时期的招聘广告的语类结构潜势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解释,从而,全面地展示了中文招聘广告这一类语言活动,详细解释了人们是如何利用语言完成其交际目的以及人们为什么要这样构建语篇而不是那样。 基于Swalesian学派的研究框架和招聘广告的交际目的,分析内行写作者使用的话步结构:为实现交际目的,招聘广告通常由‘建立信用’、‘引入职位’、‘限定资格’、‘职位说明’、‘激励’、‘邀请回复’、‘敦促’、‘提醒’等话步构成。在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的基础上,得出中文招聘广告的语类结构潜势为:‘建立信用’是可选成分,常置于其他话步之前;‘引入职位’和‘限定资格’是必要成分,‘职位说明’和‘激励’是可选成分,四者构成一个顺序组合,它既不能先于‘建立信用’又不能置于其右边的成分之后,在组合内‘激励’可处任何位置,‘限定资格’和‘职位说明’的位置可互换,但两者必置于‘引入职位’之后;‘敦促’和‘提醒’是可选成分,两者位置可互换,且可置于必要成分‘邀请回复’之前,之后或之中,但三者不可置于他们左边的成分之前。 中美招聘广告的对比分析表明,两者在修辞结构、出现频率等方面各有偏好,招聘广告是因社会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的交际活动。 招聘广告的历时对比分析表明,在不同的时期招聘广告在修辞结构、出现频率等方面有不同倾向,它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