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国各地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人为干扰已成为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对传粉昆虫群落内部原有的生存环境、物种组成、以及竞争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群落中优势类群原有生态位特征发生不同情况的改变,从而引起生物多样性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农业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既是传粉服务、害虫控制、疾病防疫、食物供给等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条件,也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关健要素。传粉昆虫是主要的传粉媒介,更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授粉活动具有时空生态位补偿性。因此,准确评估人为干扰对传粉昆虫物种群落的影响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选取河南省巩义市为研究区,提取研究区1 m分辨率的数据源进行人工目视解译,可将本研究区划分为7种景观要素,分别是:林地、灌丛、农田、水域、公路、居民区、其他用地。在景观类型分类与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依据人为干扰指数赋值表和干扰强度计算公式,将景观划分为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强度干扰3类干扰强度,在划分成为不同干扰强度的样地中,研究景观干扰强度情况并得出巩义市人为干扰分布图。本研究于2017年5月,采用彩色陷阱法(Colors pan traps)在巩义辖区内进行传粉昆虫取样,同时采用法瑞学派的取样方法对传粉昆虫周边植物群落调查,分析该研究内不同样地中,人为干扰对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及人为干扰对传粉昆虫优势类群生态位的影响。运用ArcGIS10.3软件处理分析景观数据,利用R软件进行物种多样性数据分析,应用SPSS.20对生态位宽度进行聚类分析,采用软件Excel for Mac平台软件进行制图。探讨不同干扰强度对传粉昆虫群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共捕获传粉昆虫15431头,6目,134科,分属于双翅目类、膜翅目类、鞘翅目类、鳞翅目类、半翅目类与缨翅目类六种传粉类别,其中双翅目类(6471头)、膜翅目类(6098头)、鞘翅目类(1141头)为主要传粉昆虫,分别占总捕获量的34.83%、32.82%、6.14%。其他传粉功能类群占比8.88%。在总的捕获样本中,传粉昆虫优势类群为胡蜂科(Vespidae)、蠓科(Ceratopogonidea);常见类群有食蚜蝇科(Syrphidae)、丽蝇科(Calliphoridae)、蕈蚊科(Mycetophilidae)、蚤蝇科(Daphnia)、麻蝇科(Sarcophagidae)、胡蜂科(Vespidae)、蜜蜂科(Apoidea)、茧蜂科(Braconidea)、金龟子科(Sarabaeus)。(2)三种干扰强度类型中,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水平存在呈显著差异(P<0.05)。双翅目物种多样性水平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下表现为:轻度干扰>强度干扰>中度干扰。膜翅目中,丰富度指数表现为中度干扰>轻度干扰>强度干扰,其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中度干扰>强度干扰>轻度干扰。鞘翅目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随着干扰强度的不断加深呈明显降低趋势。(3)各种类别的传份昆虫生态位宽度对干扰的响应不同。在双翅目群落中,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丽蝇科占据较低的生态位宽度,适应范围变窄,而蠓科、蕈蚊科生态位宽度变宽,蚤蝇科与食蚜蝇科的生态位宽度,随着干扰强度的加大表现为先变高后降低的走势;在不同干扰强度下,膜翅目的代表胡蜂科的生态宽度均居于前例,地位作用大,蜜蜂科的生态位宽度随着干扰强度的加深而不断增大,茧蜂科的生态位宽度随着干扰强度的增高而不断减窄;鞘翅目中的金龟子科的生态位宽度一直处于下层水平。(4)各种类别的传份昆虫生态位重叠对干扰的响应也不同,但在传粉昆虫类群中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双翅目群落中,所有类群的生态位重叠的均值,都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加深,呈现出先变大后变低的趋势,且蠓科、食蚜蝇科、蚤蝇科在中度干扰下分别达到最大重叠值;在膜翅目群落中,胡蜂科与其他物种生态位重叠的均值表现为中度干扰>轻度干扰>强度干扰,茧蜂科的生态位重叠在中度干扰下达到最高,蜜蜂科随着干扰强度加大,生态位重叠值不断增加;鞘翅目金龟子科在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强度干扰生态位重叠值没有出现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