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理论入手,论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联系我国实际,例证我国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探讨我国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措施。
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日益激烈,而且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古典经济学派对货币政策有效与否并没有提及,但根据其代表人物萨伊的观点,由于工资和价格富于弹性使得市场能够很快“出清”,经济回到均衡状态并保持在潜在产出水平上。所以可以认为古典学派否认货币政策有效。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之后货币政策才真正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凯恩斯主义者肯定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提出“逆经济周期调节”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主张,即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不受任何固定程序或原则的约束,而是依据经济运行态势灵活取舍,“逆风向行事”平抑经济周期,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但是20世纪六十年代的“滞胀”对凯恩斯主义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货币主义学派基于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一常量的基本假定,推导出货币供给增长是决定名义GDP增长的主要因素,价格和工资相对灵活,从而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可以影响产出和价格。但就长期而言,随着价格和工资的调整,经济会趋向于充分就业,因而货币供给的增加也只能反映在价格水平的上涨上,对产出并没有影响,即货币政策短期有效,但长期内是无效的。新古典经济学以市场出清假说和理性预期假说为基本假设,认为在预料之外的货币政策有效,而预料之中的则无效。新古典经济学还提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用以阐释货币政策无效。新凯恩斯主义承认新古典经济学关于预期是合乎理性的,也承认预期对总供给的决定也是重要的,但不承认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政策无效性的结论,认为无论是预料内的还是预料外的货币政策都有效,区别就在于影响的程度不同,预料之外的货币政策更加有效。实践证明,货币政策有效,但由于种种制约因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存在非对称性。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抑制经济过热。但经济萧条时期,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于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作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并没有定论,包括货币市场状况、利率及货币数量、就业率等。
本文重点介绍了货币供应量、通胀目标制以及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国近年来货币政策的实施有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效调整信贷结构,推动金融市场的完善;广义货币增幅得到控制;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但是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很多挑战:银行系统内部流动性过剩,贷款扩张压力较大;资金结构矛盾突现,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贷款难、农民贷款难以及县域金融萎缩等问题上;力求保持内、外部双重均衡等。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本文重点介绍了四方面: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和财政压力是影响中央银行独立性并干扰中央银行实现稳定货币目标的两个因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由经济内部诸多因素决定,如物价水平、利率以及实际产出等,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地投放货币,以适应货币需求的变化。实际上,货币的有效供给,应该取决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两方面的因素,通过货币需求,中央银行的货币投放,才能转化为经济中有效的货币供给,即货币需求通过影响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来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因而要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必须要保证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灵敏有效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础。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我国的结售汇制度,银行结售汇差构成了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数量限制。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机制作用难以发挥。如果货币政策与商行利益发生冲突,商行就可能推迟行动甚至抵制,这就会影响货币政策效果。另外,企业和居民个人对货币政策信号的反应迟钝,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真正能自主运用,并且有预定效果的工具有限。“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导致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上调准备金率实属央行在“非常”时期下的“非常”调控,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公开市场操作中国债交易量小是与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程度一致的。再贴现业务的制约因素包括票据市场规模小,工具单一,参与主体少,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窗口指导或称“信贷政策”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货币政策工具,但任何“指导意见”既不是数量性工具,也不是价格性工具,而只是一种道义劝说,是一个软约束,贷款程序、贷款数量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我国仍然是一个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包括存贷款利率在内的绝大多数利率由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制定,其有效性受到限制。
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可以借鉴国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主要从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着手。在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疏通货币政策信号传导到资本市场的途径;进一步发挥利率在货币政策信号间接传导中的作用;引导商业银行正确处理风险防范和开展信贷业务的关系;引导公众预期,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环境;培育更多符合市场条件的现代企业,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效能。就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而言,公开市场操作是最理想的微调性货币政策工具,但需要相当发达的金融市场,而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很不发达,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央银行贷款(包括再贷款和再贴现)将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并优先发展公开市场业务和规范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实现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应相互协调配合。加强央行在贷款政策的改革,系统引导再贴现业务,加快发展公开市场操作的思路,规范存款准备金制度。另一方面应致力于改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减少企业与政府储蓄,从源头上抑制过剩流动性的产生;疏通内外部通道吸收流动性,释放内部流动性过剩的压力;遏制国际收支“双顺差”猛增,堵住外部资金向国内流入的通道,缓解流动性继续向国内涌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遏制流动性持续增长的势头;做大国内资本市场,以容纳更多的流动性,防止资产泡沫扩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创新理财产品,加强银行流动性管理。
本文主要贡献及主要创新点: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在金融领域所采取的方针和各项调节经济的措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有效性关系着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本文主要创新点在于,分析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运用时的宏观经济背景,运用的效果以及对存在的问题,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