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迁移现是一种发生在二语或外语学习过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上世纪末,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兴起,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语言迁移的过程,从而探究迁移背后的认知机制的问题。自从Jarvis和Pavlenko提出“概念迁移假说”以来,一大批学者以概念迁移为切入点,就词汇、句法、语篇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然而,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以时态为切入点的研究还涉之甚少。鉴于此,本文从概念迁移的视角出发,从理解和产出两个方面探索中国高中生英语过去时习得的基本情况以及偏误背后概念层面的原因,旨在为我们今后的时体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高中生在英语过去时理解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概念迁移?体现在哪些方面?2)中国高中生在英语过去时产出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概念迁移?体现在哪些方面?3)学优生和后进生在英语过去时习得过程中是否有差异?如果有,体现在哪些方面?本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某中学高一年级一个自然班的5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利用语法判断任务检测高中生英语过去时理解过程中所依靠的主要判断依据;其次,利用《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电影片段,布置笔头的故事复述任务来收集高中生过去时产出过程时所出现的主要错误;最后,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探究高中生英语过去时习得偏误的概念根源。对采集到的数据从概念迁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受试在英语过去时理解时发生了概念迁移,具体表现在:首先,他们倾向于根据时间状语来识别英语过去时;与此同时,他们容易将英语中的助动词“did”等同于汉语中的体标记“了”和“过”;最后,在时间状语从句中,他们倾向于根据从句来识别过去时。(2)受试在过去时产出过程中主要出现了六种错误类型,其中“be”动词的误用(类型1)、并列句中过去时使用错误(类型2)、复杂句中过去时使用错误(类型3)和多种时态的混合使用(类型5)这四类错误与概念迁移有着紧密的联系。具体原因为:汉语主要采用词汇手段去表达时间信息而英语倾向于使用语法手段;汉语表现出块状性和离散型而英语表现出连续性和勾连性;汉语习惯于将时间等背景信息置于中心事件之前而英语则不尽然。而这一切都与中国人整体性、形象性、圆形的思维模式有关。(3)学优生和后进生在英语过去时习得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差异,后进生无论是在理解还是产出方面都更依赖于汉语的相关概念,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使用偏误。总之,在英语过去时习得过程中,中国高中生确实出现了概念迁移的现象,而相比于学优生,后进生更加依赖汉语的相关概念去帮助他们习得英语过去时。这样一来,在今后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如何减轻甚至摆脱母语概念的干扰将是一个重要课题,值得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