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混合”在芳桥镇文博馆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sgx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分区”曾是现代主义的重要设计方法之一,它在现代城市发展早期有助于改善秩序,提高效率,满足简单的使用需求。但在当今城市的资源条件和社会状况下,它的缺点也日渐体现出来。比如,它阻碍人们的交流,不能满足城市信息流动的速度和人们的生活多样性;它过多的耗费建筑资源,增加交通流量。对功能主义的质疑早已存在,已有很多建筑师为此做出改进和努力。早期,密斯就提出“万用空间”(universal space)的概念,以满足使用的灵活性,后来现代主义之后的很多先锋建筑师也对建筑功能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建筑设计的策略日渐丰富,如库哈斯在《癫狂的纽约》中对城市的拥挤和高密度产生了兴趣,他认为在大都会文化下建筑是城市化之后的产品,他的很多作品也体现这一点,如荷兰驻柏林大使馆(Netherlands Embassy in Berlin),将公共性的城市空间以一条通道的形式贯穿于建筑内部,与办公空间相互穿插带给人蒙太奇体验。他在里尔会展中心(Casa da Musica in Porto),波尔多音乐厅(Congrexpo in Lille)等项目中,将多种功能杂交于一个几何体量中形成一个辩证统一体,并置的功能产生的张力带来全新的建筑体验。在国内也有很多实验性建筑师对功能重新思考,并探讨新的设计方法,如张永和在2011年成都双年展中的“第三警察局”中,在建筑的地下室、阁楼的墙壁内藏着一个办公空间一米宽的第三警察局,警察可以看到厨子烧菜但闻不到吃不到,厨子不知道警察的存在,两个角色分属不同空间,双方的存在却无可避免的渗入对方的生活和意识,交流和碰撞最后还是发生了,他们最后在这个超现实的空间中产生互动。这虽然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但已对功能混合这个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功能对应空间对应人的行为活动,功能的碰撞带来空间的并置与界面的交流,继而激发了行为的互动。建筑学发展至今,功能一词已被赋予更多的含义,功能的混合在世界范围内从城市尺度到建筑尺度都普遍存在但少有定义。本文所要研究的功能由空间权属来决定,如容纳公共空间的办公楼,办公部分为一种功能,只对员工开放,公共空间为另外一种功能,完全对外开放。这两种功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建筑整体时,所带来的交流机遇、节能效益,以及公共性私密性的碰撞带来的弊端都会影响建筑的生成。“混合”主要指交流的产生,使用者感受到不同功能的存在而得到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本文中笔者通过案例的解析与类型学分析,试图对这一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宜兴市芳桥镇文博馆设计方案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