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元代包公戏的探讨,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即曾掀起热潮,且就以包公为代表的“清官”的存在价值及社会意义展开争论。本文无意批驳前贤的观点,只想对元代包公戏的生成原因、思想内容及文化内涵等作出更深的发掘和较为全面的理解。 全文共分前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前言部分,首先点出元代包公戏在元杂剧中的独特地位。其次标明元代包公戏以其对生存与道德的深切关注所显示出的人性意义。再次,简要回顾此前元代包公戏的研究状况并表明本文的写作意图及研究方法。 正文从四个方面对元代包公戏进行考察: 一、元代包公戏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元代包公戏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思想文化根基:蒙元贵族入侵中原所导致的剧烈的社会动荡,在社会震荡中无所凭依的中原人民对重修吏治的渴望,宋金以来广为流传的包公故事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传播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及精神感召力量,为元杂剧作家将其搬上戏曲舞台提供了时代与心理的契机,而元杂剧作家一吐胸中块垒、干预世事、实现自我价值的创作冲动则是其产生的强大内驱力。 二、元代包公戏的时代精神。元代包公戏以其对社会弱势群体生存困境的深刻揭橥,对被压迫者不屈反抗的热情歌颂,对强权势力的愤怒抨击以及对清官、道德的深情呼唤而闪耀着时代精神的熠熠光芒。 三、元代包公戏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内涵。元代包公戏最突出的艺术贡献即在于成功塑造了包公这一为民请命的清官形象。他是平民百姓的精神支柱和合法权益的代言人。他成为智慧的化身、勇者的代表和正义的保护神。此外,元代包公戏还塑造了一大批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鲜明形象。如以“衙内”为代表的权豪势要及张撇古、张洼、郭成等人物,无不惟妙惟肖、个性鲜明。在故事情节的构置和戏剧冲突的展开方面,元代包公戏亦取得突出的成就。每一本剧作都有自己独具体段的情节设置,决不雷同;戏剧冲突则紧张激烈,扣人心弦,使人始终处于一种神思凝聚,紧张亢奋的心理期待中。元代包公戏的语言质朴淳厚,本色当行,宾白则通俗浅切,语肖其人。权豪之语,包公之语,皆迎然不同,各逞其妙。 对元代包公戏的文化内涵则从三个层面进行挖掘: 首先,元代包公戏第一次以戏山!形式深刻思考了官与民这一矛盾对立而又相辅相成的社会关系并提出“清官”、“顺民”的理想图式。表现出人们对封建社会传统吏治的渴求。其次,显明清官自身的局限性,凸现其“夹缝人”地位和“双重人格”。再次,元代包公戏以形象化的手法深刻揭示了王权与法治的固有矛盾,体现着一种带有民间倾向的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的文化旨归。 四、元代包公戏的影响。对此亦从两方面进行说明。一是对当世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对元代水讲戏、其它公案戏的思想内涵、表现技巧的影响;二是对后世的影响,元代以后包公故事、包公戏的大量出现及包公的日益‘卞毗”便是其影响在文艺形式和民族心理层面上的具体表现c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对“清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