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描述无症状正常成年人颅颈矢状位形态,探讨无症状正常成年人颅颈矢状位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首次提出枕骨投射角这一概念,研究颅底形态学对颈椎矢状位形态的影响。 方法: 从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体检中心及耳鼻喉门诊接受颈椎正侧位片检查者中,筛选出6个月内无颈肩部疼痛且无颈椎骨折、感染、肿瘤、畸形、脱位等异常检查者共113名,男44名,女69名;年龄20~50岁,平均34.7±7.3岁。利用院内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测量C0-2角(C0-2angle)、C2-7角(C2-7angle)、C2-7矢状垂直轴(C2-7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SVA)、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T1倾斜角(T1slope,T1S)、颈倾斜角(neck tilting,NT)、枕骨投射角(occipital incidence,OI)、颅倾斜角(cranial slope,CS)、枕倾斜角(occipital slope,OS)、头倾斜角(head tilting,HT)。统计脊柱各矢状位形态参数,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运用多重回归分析建立参数间的线性回归模型。 结果: 所有测量参数均服从正态分布,C0-2角平均-32.0°±7.6°,C2-7角平均-15.3°±9.6°,C2-7SVA平均16.9±9.1mm;TIA平均为72.1°±8.6°,T1S平均为26.6°±7.0°,NT平均为45.2°±6.8°;OI平均89.4°±5.6°,CS平均10.8°±6.8°,OS平均-25.2°±6.8°,HT平均100.2°±8.1°。各矢状位参数中,TIA与T1S呈正相关(r=0.633),T1S与C2-7角呈负相关(r=-0.673),C2-7角与C0-2角呈负相关(r=-0.262),C0-2角与OS呈正相关(r=0.541),OS与OI呈负相关(r=-0.344)。 结论: 颅颈矢状位各参数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相互调节,共同维持颅颈矢状位的平衡。TIA是颈胸结合部的解剖形态学参数,影响下颈椎的矢状位序列;OI是颅底结构的解剖形态学参数,影响上颈椎的矢状位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