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急性白血病是常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为6.70/10万、4.05/10万。据报道,急性白血病患者住院期间可同时存在感染等4~11个临床症状,以及活动无耐力等16个护理问题,护理难度大、护理需求复杂,护理质量的现状不容乐观,有待改善。构建专科专病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已被认可是保证护理专业内涵质量的科学方法,然而目前尚无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回顾、质性访谈、专家会议、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临床今后科学评价和改善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提供指引。研究目的以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多种方法,构建包含结构层面、过程层面和结果层面,符合指标界定要求和护理全过程的急性白血病(非移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1.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与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相关的文献,提取与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潜在相关的评价指标。2.通过对血液肿瘤科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了解医护人员对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现状的想法,对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进行补充。3.结合文献检索和质性访谈结果,从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形成的过程:结构层面、过程层面、结果层面,分析能够反应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的指标,拟定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专家会议、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并明确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指标的界定:名称、类别、计算公式、收集方法。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进行两轮专家咨询,2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94.74%。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48、0.854,肯德尔协调系数W分别为0.273、0.420(P<0.01)。2.最终形成的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24个(结构指标3个、过程指标7个、结果指标14个),每个三级指标都包含指标名称、计算方法、资料收集方法。3.层次分析法显示,各级指标CR均<0.1,说明指标体系的层级排序一致性程度高。一级指标中,结构指标的权重值为0.117、过程指标的权重值为0.268、结果指标的权重值为0.614。二级指标中,组合权重排在前3位的指标为:护理措施、医院感染和患者并发症。三级指标中,组合权重排在前3位的指标为: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急性白血病粒缺期患者保护性隔离措施完全执行率。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式,结合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方法,构建了一套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24个(结构指标3个、过程指标7个、结果指标14个),三级指标包含明确界定。权重最高的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分别为结果指标、医院感染和AL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比较科学、结果可信,各级指标紧密围绕急性白血病疾病和护理特点,能够全面衡量急性白血病的护理质量,为临床评价和改善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