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缓解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保证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地铁得到了重点推广。地铁的引入不仅解决的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交通效能,同时其大量的客流“集、转、散”也为沿线和站点区域(再)开发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地铁站点地区已成为城市的重要发展区域,站点地区开发的核心问题就是促进“站”与“城”的融合与协同。然而由于我国地铁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不同步,以及地铁建设的初期的出发点多是由于缓解交通压力,对地铁的引导带动效应认识不够,致使站点地区的发展与地铁站点的联系不够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建立城市中心型站点地区“节点-场所”模型,以成都市典型中心型站域为研究对象,研究站点地区节点价值与场所价值的协同性,评估站域发展水平,据此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论文回顾了国内外对于站域层面城市设计相关文献,评述国内外研究动态。后续对站域站域空间设计的主流理论(“节点-场所”模型、TOD理论、以枢纽站为核心的站域一体开发)的内涵进行解析,发现上述理论的内涵并无二致,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节点-场所”模型的正确性。从理论基础、研究视角和技术支撑等方面构建了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中心型轨交站域空间优化的研究框架,为后文的量化研究和优化对策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对成都市典型城市中心型地铁站域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获取,并利用GIS平台对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对分析结果从数据特征和图示特征两方面进行解读:数据特征方面,综合评价站域发展状态,并落实到节点-场所模型之中,将站点划分为失衡节点、失衡场所、平衡状态、压力状态、从属状态;图示特征方面,分析了成都中心站域的空间分布、交通分布情况,归纳总结站域典型问题。
第三部分为策略研究,基于实证研究的延伸与扩展,针对成都市中心型地铁站域发展状态、现状解读所暴露的基本问题提出优化原则;借鉴国内外中心型站域建设案例,从节点价值、场所价值层次进行解读;最后,针对成都市具体中心型站域提出具体可行的优化措施。
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论文回顾了国内外对于站域层面城市设计相关文献,评述国内外研究动态。后续对站域站域空间设计的主流理论(“节点-场所”模型、TOD理论、以枢纽站为核心的站域一体开发)的内涵进行解析,发现上述理论的内涵并无二致,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节点-场所”模型的正确性。从理论基础、研究视角和技术支撑等方面构建了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中心型轨交站域空间优化的研究框架,为后文的量化研究和优化对策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对成都市典型城市中心型地铁站域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获取,并利用GIS平台对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对分析结果从数据特征和图示特征两方面进行解读:数据特征方面,综合评价站域发展状态,并落实到节点-场所模型之中,将站点划分为失衡节点、失衡场所、平衡状态、压力状态、从属状态;图示特征方面,分析了成都中心站域的空间分布、交通分布情况,归纳总结站域典型问题。
第三部分为策略研究,基于实证研究的延伸与扩展,针对成都市中心型地铁站域发展状态、现状解读所暴露的基本问题提出优化原则;借鉴国内外中心型站域建设案例,从节点价值、场所价值层次进行解读;最后,针对成都市具体中心型站域提出具体可行的优化措施。